预防接种是防治甚至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提高儿童免疫力,保证儿童健康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父母在疫苗注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走错了路。因此,父母应该知道有关预防接种的知识,让儿童进行科学预防接种,以免出现一些错误认识。
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儿童疫苗接种能激发孩子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能力。这有助于保护儿童免受各种普通或严重疾病之害。有规律地进行各种疫苗接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如麻疹、小儿麻痹症、流感等,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受病原体感染。预防接种不但保护儿童自身,而且还间接保护社会中的其他人,尤其是老人等免疫力低下者。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可构筑群体免疫屏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与流行,维持社区健康与稳定。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人口传播疾病的危险。当大部分人都对某种疾病产生免疫力后,疾病传播链条就会被阻断,从而减少在社区中传播的速率。即便有些孩子不幸染上了病,但因为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他们通常比没有接种的孩子病情要轻得多,恢复得也快得多。
儿童预防接种的误区
1.接种后可百分百预防疾病: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其效果不能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可达95%。因为个体自身的一些特定因素,如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等都会引起免疫功能障碍,但与未接受过疫苗的人群相比,即便是有疾病发生,也能缓解病情。
2.注射过多的疫苗伤身:疫苗是一种通过灭活、减毒、基因重组等方法制备的一种预防生物制品,它消除了病原菌的致病性,保持抗原性,因此,接种后不会引起人体的感染,只是能激发人体的保护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指导原则》和《免疫程序》的要求,科学地进行注射,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3.抗拒预防接种:接种疫苗和吃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不要因为害怕副作用就不接种疫苗,另外,相对于身患疾病的危害来说,接种疫苗产生的副作用很小。打完疫苗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属于“正常反应”,如短暂发烧。不过过度过敏会使接种者遭受不必要的疼痛或危害,被称为异常反应。
4.早接种和晚接种没什么两样:有些父母觉得,接种时间早晚无所谓,反正都是要接种。事实上,要想获得最好的免疫效果,要根据免疫步骤进行。不同的疫苗,其免疫方案也各不相同,其中免疫方案包含接种起始时间、接种剂次以及各剂次间的时间,这些都是基于多年来的科研经验总结出来的。要想获得最好的免疫结果,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免疫步骤。
5.免费的免疫接种并非关键:有些父母混淆了免费和自费的接种之间的差别。简单地说,所谓的“无偿接种疫苗”,就是由国家为人民无偿供应的免疫计划疫苗,由国家按照国家的要求接种。非免疫计划疫苗属于个人自愿接种的,需要自己掏钱接种。一种疫苗要不要由国家无偿供应,要考虑到疾病负担、现有疫苗的生产能力以及国家财力的支撑。从防治疾病的观点看,费用负担的免疫与免费的免疫同样重要。
6.所有疫苗均需在指定时间内进行注射:目前许多疫苗为分剂量注射,无法一次性完成注射,很多人皆认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完疫苗。但实际上,规定的时间间隔为最小时间间隔,设置原因在于不让提前完成疫苗注射,因此若出现特殊情况适当地延后一点也没有关系。不过最好还是按时接种,有的儿童因为当下身体健康情况不好,所以不适合进行疫苗的注射,这时便可以适当延迟接种。现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延长或采用多个接种周期方案,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作用均较小。但若长时间延误或没有完全接种,则会造成疫苗接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