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是组成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总胆固醇水平因生活条件(饮食、运动等)而异,随年龄上升。TC升高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过高会增加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过低则易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等。胆固醇不仅来自饮食,人体自身也能合成。所以,并不只有肥胖人群才会胆固醇升高。
1.2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酯类,一部分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一部分来源于肝脏的合成。TG与饮食中的油脂含量及生活习惯等有关。过多的甘油三酯沉积在肝脏,会形成脂肪肝。
1.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可以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当低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存积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1.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主要在肝脏合成,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由胆汁排出体外,其血浆含量的高低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的胆固醇”。
1.5 脂蛋白(a)[ Lp(a)]
脂蛋白(a)主要是在肝脏合成,血清浓度主要与遗传有关,基本不受性别、年龄、体重和大多数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脂蛋白水平持续升高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溢血有密切关系。
血脂检查的作用 2.1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是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检查能够准确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对于预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2判断血脂紊乱疾病
血脂异常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血脂检查,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脂紊乱,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3指导生活方式的调整
血脂异常通常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血脂检查的结果能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如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等,从而降低血脂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2.4评估其他疾病
除了评估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还与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等。血脂检查有助于医生评估这些疾病的风险,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2.5监测治疗效果
针对患有血脂异常及相关疾病的患者,血脂检查能够用于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检查血脂的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血脂检查的频率 3.1普通人群:成年人在40岁之前,建议至少每5年检测1次;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建议每年1次。
3.2 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由医生根据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病情变化趋势来决定血脂的检测频率。
综上所述,全面了解血脂检查的相关知识,对于维护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高脂血症患者逐渐增多,相关疾病都在趋于“年轻化”,高脂血症早期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往往被大家忽视,所以定期进行血脂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血脂检查,不仅是心血管健康的预警系统,更是维护大脑健康的守门人。关注血脂检查,守护心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