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脱垂的成因
妊娠及分娩: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逐渐增大,对盆底肌肉造成压迫,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分娩过程中,胎儿先露部对盆底肌肉进一步压迫,加上产钳及产后咳嗽等腹压增高因素,都可能造成盆底组织松弛损伤,从而引发膀胱脱垂。
尿道及阴道手术:尿道癌切除、尿道外伤缺损、宫颈癌根治术等手术操作可能破坏尿道膀胱正常结构及支持,导致膀胱脱垂。
尿道损伤:严重的尿道裂伤或极度尿道扩张(如经尿道性交)可引起尿道内外括约肌及膀胱颈的松弛,从而增加膀胱脱垂的风险。
虚弱及雌激素缺乏:久病衰竭可使局部组织松弛;雌激素缺乏则会引起尿道关闭压降低,使得膀胱容易脱垂。
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痢疾、急性膀胱炎等疾病可导致腹内压升高,成为膀胱脱垂的诱因。
遗传因素:若母亲患有膀胱脱垂,则女儿患有膀胱脱垂的风险会增加。
二、膀胱脱垂的症状
不同程度的膀胱脱垂具有不同的症状。
轻度膀胱脱垂:患者可能无特殊不适,或者可以摸到阴道异物。
重度膀胱脱垂: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骶部酸痛、阴道内突出肿物、排尿异常、性交不适等症状。具体表现为:
腰骶部酸痛:患者可能会觉得腰骶部酸痛,阴道有下坠感、饱胀感等。
阴道内突出肿物: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有肿物经尿道外口脱出至阴道内,下蹲时脱出更明显,甚至会脱出至阴道口外。
排尿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表现为打喷嚏、咳嗽、大笑、提重物时会不自主漏尿。
性交不适:由于膀胱脱垂至阴道内,患者在性交时可能会由于摩擦而出现阴道疼痛等症状。
三、膀胱脱垂的治疗方法
膀胱脱垂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盆底肌功能训练、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盆底肌功能训练:日常适当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加强盆底肌的收缩力量,从而有助于减轻膀胱脱垂。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膀胱脱垂,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对阴道前壁进行重建,加强盆底肌的托扶力量,进而解决膀胱脱垂的问题。手术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悬吊两种。手法复位是在麻醉下用手或直的尿道金属探子或膀胱镜将膀胱轻柔地推回原位;手术悬吊是将膀胱固定于前腹壁的筋膜上。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方面,主要配方为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太子参、白茯苓、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以补中益气为主。此外,患者在术后可以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等药物预防感染,避免影响手术效果。
垂。
四、膀胱脱垂的防护措施
加强产后护理:多次进行阴道分娩的女性,应加强产后护理,积极进行产后检查,增强阴道肌肉的力量,避免膀胱脱垂。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减少盆底肌肉的压力。适当进行散步、游泳等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注意自身安全:尽量避免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维持正常的膀胱和阴道功能。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诱发膀胱脱垂。
总结
膀胱脱垂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加强产后护理、保持健康的体重、注意自身安全以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膀胱脱垂的风险。同时,对于已经发生膀胱脱垂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