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急救是危重症患者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紧急情况下,如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创伤、中毒、急性呼吸衰竭等,及时有效的呼吸急救措施能够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将介绍呼吸急救的基本原理、常用技术和操作要点,以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基本原理
呼吸急救的目的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危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低氧血症等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干预。呼吸急救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氧疗、心脏按压等。
在进行呼吸急救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基本措施,以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下是常见的呼吸急救措施:
1.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呼吸急救的关键步骤之一。开放患者的气道可以确保空气流通,并减轻呼吸困难。常用的方法包括:
抬颏法:仰头抬颏,使舌头远离后咽部,保持气道通畅。
侧头法:将患者的头稍微转向一侧,防止舌头堵塞气道。
2.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指通过外部力量提供气流,以替代患者自主呼吸或辅助其呼吸。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包括:
口对口呼吸:施救者与患者面对面,将自己的嘴对准患者的口腔,通过呼吸将氧气输送到患者的肺部。
口对鼻呼吸:当患者的口腔受伤或无法开启时,可以选择将施救者的嘴对准患者的鼻孔进行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是在心脏骤停等情况下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胸骨正中位置施加外力,可以帮助心脏恢复跳动。胸外按压的基本原理是:
增加胸腔内的压力,推动气体和血液从肺部流向心脏。
通过压迫心脏,使心脏内的血液被排出,促进血液循环。
操作要点
1.评估现场安全:在进行呼吸急救前,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二次伤害。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交通事故、电线裸露等。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触电、中毒、烧伤等风险。在确保现场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呼吸急救。
2.快速判断患者状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呼吸、心跳等,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呼吸急救。检查患者意识,可以通过呼唤、拍打患者肩膀等方式。检查患者呼吸,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听呼吸声,感受呼气气体。检查患者心跳,通过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判断是否有搏动。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呼吸道:清除口腔、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呕吐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躺在硬板或硬地面上,头后仰,下巴抬高,用手指清除口腔内异物。若患者有假牙,应取出假牙。如有必要,采用颌面固定法固定患者颈部,防止颌面部损伤。
4.正确进行人工呼吸:根据患者体型、年龄等选择合适的人工呼吸方法,确保吹气有效。口对口呼吸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操作时,急救者将患者平躺在硬板或硬地面上,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将急救者的嘴对准患者的嘴巴,捏紧患者的鼻子,吹气使患者胸部起伏。口对鼻呼吸和面罩呼吸适用于口腔内有伤口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的患者。吹气时,急救者应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听呼吸声,感受呼气气体,以确保人工呼吸有效。
5.合理选用氧疗方法:根据患者低氧血症程度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调整氧流量。鼻导管吸氧是最简单的氧疗方法,将鼻导管插入患者鼻腔,连接氧气源,调节氧流量。面罩吸氧和头套吸氧能提供更高的氧浓度,适用于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使用氧疗设备时,应确保氧气来源稳定,避免泄漏。
6.规范进行心脏按压:掌握按压深度、频率和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例,确保心脏按压有效。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脏按压。急救者站立在患者右侧,双手叠放,位置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急救者用身体的重量垂直向下压胸部,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例为1:1。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比例为30:2。在进行心脏按压时,应保持节奏稳定,力度均匀,确保患者心脏得到有效的血液循环。
呼吸急救是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关键环节。掌握基本的呼吸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患者生存率。公众应加强急救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挽救生命贡献力量。同时,急救人员还需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呼吸急救技术的熟练度和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