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慌:心跳不规律的初步预警
心慌,又称为心悸,是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或者心跳突然加速、不规则时所产生的一种不适感。它可能是由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短暂现象,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持续症状。对于后者,心慌可能是心脏疾病的早期信号,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二、心跳不规律的可能原因
1.生理性因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跳加速,产生心慌的感觉。此外,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也可能引发心慌。
2.病理性因素:心跳不规律可能由多种心脏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发生异常,进而引发心慌。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以及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心跳不规律。
三、心房颤动的危害
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则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从而引起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等。
2.心衰: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衰发生率分别为 33%、44%和 56%。
3.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但与年龄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0. 4% ~2. 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瓣膜病、心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年发生率分别为 11. 5%、4. 47%、2. 9%、6. 3%。
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5.肾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15% ~ 20%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房颤,其与死亡率增加相关。40% ~ 50%房颤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恶化。
五、预防与治疗策略
1.预防:预防心房颤动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风险因素。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其次,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房颤的心脏疾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最后,对于已经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治疗:针对心慌和房颤的治疗策略因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射频消融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整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等方式缓解症状;电复律和射频消融则通过物理手段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对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房颤,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
六、总结
从心慌到心房颤动,心跳不规律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告信号。了解心慌和房颤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治疗策略对于我们维护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同时积极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疾病管理以及定期的体检来降低房颤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心慌和房颤等心脏疾病的困扰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