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1.细胞毒性即碘对比剂外渗于外周组织,可生局部急性炎症反应,并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随后会有持续数周的慢性炎症反应;2.机械性压迫即外渗至局部组织的碘对比剂所产生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外渗损伤重要机制,机械性压迫的程度与外渗量直接相关,严重者可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3.渗透作用即常用碘对比剂的渗透压远高于人体血液的渗透压,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增加和局部缺血缺氧等表现。
影像科碘对比剂输注安全专家共识认为:含碘对比剂外渗剂量影响外渗程度。根据含碘对比剂外渗量确定外渗程度:外渗量<20mL为轻度,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5cm、轻度疼痛、皮肤无颜色改变;外渗量20~50mL为中度,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5~10cm、疼痛明显、皮肤微红;外渗量>50mL为重度,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10cm、剧痛、皮肤局部青紫或有水疱形成。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处理对策:⑴轻度外渗:①局部冰敷:在出现对比剂外渗后,立即使用冰袋进行局部冰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②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③监测受检者外渗部位情况。⑵中度外渗: 患肢抬高、局部冰敷或冷湿敷;可选择50%硫酸镁、黏多糖软膏、0.05%地塞米松等局部冷湿敷;中成药制剂如意金黄散外敷;冰镇马铃薯片外敷;水胶体透明贴;赛肤润液体敷料;等渗盐水凝胶外涂;密切监测外渗部位的变化并给予对症处理,能起到缓解肿胀、疼痛和炎症等的作用。⑶重度外渗:如发生严重的对比剂外渗,并导致皮肤炎性坏死及出现室筋膜综合征,在必要时可进行患处切开引流及植皮手术。
含碘对比剂发生静脉外渗的风险因素:⑴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老年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配合者和被穿刺血管情况不佳者;⑵疾病因素:皮下组织萎缩、动脉供血不足、静脉易受损或已受损、淋巴回流障碍的受检者发生含碘对比剂外渗的风险高,且发生外渗后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⑶治疗因素:含碘对比剂的渗透压、黏稠度、温度均可能会影响其外渗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高渗、高黏稠度含碘对比剂的应用增加外渗风险;⑷器材因素:使用钢针注射含碘对比剂增加静脉外渗的风险,钢针针头尖锐、裸露无任何保护,易导致针刺伤和含碘对比剂外渗,使用留置时间>24h的静脉留置针注射含碘对比剂增加静脉外渗的风险;⑸人为因素 注射前评估不充分、穿刺部位选择不当会增加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风险。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预防方法:⑴血管评估和选择 静脉穿刺前,应根据含碘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度对受检者病情、穿刺侧肢体、穿刺部位及血管进行全面评估,外周静脉穿刺推荐选择肘窝处直且弹性好的静脉,包括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不推荐使用肱静脉;⑵穿刺工具的使用:对于穿刺困难患者,推荐使用血管可视化工具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完毕后,需对穿刺点进行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使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固定,并妥善固定延长管;⑶注射前注意事项:注射含碘对比剂前抽回血,并以相同速率高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预推,以确认静脉血管通路安全性,同时,严密观察含碘对比剂进入人体后增强图像的动态变化和高压显示屏上压力曲线图的变化,以减少静脉外渗发生;⑷外渗监测:使用对讲机、视频系统等观察受检者情况,以监测是否发生含碘对比剂外渗;⑸拔针后指导受检者正确按压穿刺部位,确认无肿胀等情况发生后,受检者方可离开。
虽然导致对比剂外渗的因素有很多,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对对比剂渗漏的措施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医护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有效预防,对于渗漏患者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避免对比剂渗漏事件的发生。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时遵循的原则是及时缓解局部疼痛,积极预防或控制已经发生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