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出现病理性黄疸?如何进行治疗和预防?
2024-05-21 09:40:04
作者:王春云
作者单位:宾阳县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新生儿黄疸一般足月儿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在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长3-4周。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

一、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在新生儿时期,肝脏还没有发育完全,由于体内的胆红素代谢不完全,会导致大量的胆红素堆积在血液当中,引起皮肤、巩膜发黄的现象。

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原因有: 胎粪延迟排出 当新生儿胎便不能及时排出或排便不通畅导致胆素原不能有效排出,从而积攒在体内就会的就会出现黄疸症状。 红细胞增多症 当胎儿在子宫时一直处于低氧的空间,或存在母-胎、胎-胎间输血等因素时,红细胞生成过多,新生儿在出生后肝脏发育不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导致体内红细胞数量过高出现的黄疸症状,这也是所有黄疸中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 和感染有关 若新生儿发生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或衣原体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发生黄疸,临床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同族免疫性溶血  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以ABO溶血病多见。 肝胆疾病所致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有肝脏类的疾病时,就需要在孕后期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预防黄疸类的药物,以此来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缺陷等情况。这些疾病在发生的过程中都会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黄疸。出现病理性黄疸后,应需要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予光疗退黄,甚至换血诊疗,另外,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除此之外,部分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和饮食疗法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二、黄疸的程度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一般出现早,进展快,部分患儿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的后果。另一种轻症黄疸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不会太长,通常在1周内就会消失。新生儿黄疸表现为巩膜、皮肤粘膜呈黄色,部分患儿存在严重溶血世,尿液可呈浓茶样或酱油杨尿。当新生儿出现了病理性黄疸时,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这样才能让宝宝尽早康复。

三、如何预防病理性黄疸?

在孕期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尤其是要做好胎儿宫内感染的检测和诊断。

首先要保持新生儿的大便通畅,一般情况下当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排出胎便,并且量多的新生儿几乎不会出现胎便,所以,当新生儿出生两小时还没有排出胎便时要采取一定措施促使胎便排出。此外,小便也可以额带走一定的胆红素,只要新生儿在出生后大小便通常,就可以减少黄疸的发生率。

其次,要预防感染,保持脐部以及全身皮肤的清洁,防治皮肤继发感染,如果出现皮肤破溃要尽快处理,做好护理,防止出现更严重的败血症和黄疸。

新生儿在出生后,要时刻观察面色和的皮肤情况,出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新生儿的黄疸是母乳性性黄疸,可通过调节肠道功能或肠道菌群促使肠肝循环正常以此来减轻黄疸,也可以先暂停母乳缓解黄疸。此外,在孕期时,也要做好孕期保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

四、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若新生儿黄疸程度不严重,可以采用蓝光照射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当新生儿黄疸情况比较严重时,还需要换血疗法。但在换血疗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所以一定要注意更换的次数和方法。

(二)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给新生儿服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服用药物前一定要咨询医生,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总之,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要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确保大便通畅,预防感染,及时处理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预防病理性黄疸的方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至少换气半小时以上,新生儿自身温度调节功能较差,要做好新生儿的保暖,不要过热,也不要着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