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腔炎的发病因素
1、手术后盆腔感染:产后、流产后或宫腔内手术操作,如人流术、诊刮术、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分娩后或手术后女性体质虚弱,病原体侵入宫腔,容易引起盆腔感染。
2、阴道内环境改变: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一旦菌群失调,易造成盆腔感染。如清洗过度或使用含有刺激性的洗液导致阴道内环境改变,破坏了阴道的自我清洁功能。
3、经期不注意卫生:女性在月经期的身体抵抗力要比平时弱,若是没有注意好护理,将会加大盆腔炎的患病几率,经期卫生不注意卫生,使用了不合格的卫生用品,进行盆浴或性生活等,都会容易让病原体上行感染,从而侵入到盆腔内,诱发炎症的出现。
4、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的人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引发盆腔炎。例如,患有HIV/AIDS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盆腔感染。
5、异位内膜:异位内膜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以外的区域生长,如卵巢、输卵管、子宫颈等。异位内膜组织在月经期间也会出现肿胀和出血,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6、地域因素:海南地区常年炎热湿度高,湿热之邪交结相博,下注侵犯盆腔,极易导致盆腔炎发生,并且病程缠绵难愈。
7、其他因素:慢性便秘、尿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等都可能增加盆腔炎的风险。
二、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及预防女性盆腔炎?
1、辨证分型:
(1)湿热蕴结型:下腹隐痛,痛连腰骶,阴道分泌物色黄、质稠、恶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凝滞型:下腹冷痛或坠胀痛,得热痛减,阴道分泌物量多色白清稀,舌淡,苔白腻,脉沉次。
(3)气滞血瘀型:下腹胀痛或刺痛,疼痛固定,情志不畅后则加重,阴道分泌物色黄,量多,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涩。
2、中药施治原则:
(1)湿热蕴结型:常用龙胆草、黄芩、金银花、茵陈、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达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效。
(2)寒湿凝滞型:常用肉桂、桂枝、乌药、丁香、小茴香、干姜等共奏祛寒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3)气滞血瘀型: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陈皮等共达疏肝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3、中医疗法施治原则:
(1)针刺疗法:针刺治疗可调理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炎症和疼痛,对于盆腔炎患者,可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丰隆等穴位。
(2)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通过热力温暖身体,活络经脉,有效缓解炎症,对于盆腔炎患者,可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卵巢穴等穴位。
(3)中药熏洗:中药熏洗可通过药物挥发的热力作用加速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可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苦参、当归、川芎等药物。
(4)中药保留灌肠:将煎煮中药药液通过直肠给药,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可选蒲公英、土茯苓、皂角刺、延胡索、五灵脂等药物。
(5)中药热敷:将中药加热后通过热敷于局部皮肤,药力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所,可选鸡血藤、大血藤、延胡索、香附、白花蛇舌草等药物。
4、日常预防与护理
(1)日常调理应注意保持适度休息,加强营养,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注意性生活卫生,月经期、人流术后、宫腔操作后,禁止性生活、盆浴、游泳,勤换卫生巾。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3)盆腔炎及下生殖道感染发作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