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老年人骨关节炎预防知识
2024-05-22 17:20:40
作者:徐建峰
作者单位: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 骨科
春节来临,很多老人都会外出游玩,对于患有骨关节炎的老人,也不必“宅在家中”。专家提示,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适量运动治疗可减轻疼痛,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步行能力,降低跌倒风险。重要的是:提早预防!

一、老年人骨关节炎发生的原因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退化、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常累及膝、髋等负重大关节以及手、足等关节。

聚焦骨关节健康现状与诊疗习惯研究报告——《以患者为中心——骨关节健康管理洞察新解》曾发布一则消息称:患者自觉关节不适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首发时间集中在40~54岁,在45~49岁开始出现明显上升。2017年中国骨关节炎患者总人数已达6120万人。关节炎症困扰着每个患者,对其行动产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明显下降。如普通的出门游玩往往也会因此成为一种奢侈。为改善每个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证老龄化时期平稳过渡,要重视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预防!

那么,都有哪些原因容易导致骨关节炎症病变?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化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正常的人体关节由关节腔、关节囊和关节面组成,且骨骼表面覆有一层软骨,这些关节囊的软骨和滑膜细胞能够分泌黏液并起到润滑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体的老化,一些关节的软骨,特别是膝关节、髋关节等承重关节磨损,局部润滑功能下降,软骨的严重磨损暴露软骨下骨、骨增生,磨损颗粒刺激滑膜, 引起疼痛和肿胀。就如机器的轴承在重载下不断运行,老化磨损,表面变成坑洼,润滑油不足。

骨关节炎一般始于青年时期,且整个病程发展缓慢,不致命,但危害不亚于高血压和冠心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翁希生教授表示:骨关节炎虽然被视为“老年病”,但实际上关节不适等症状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老年时期,一般集中于中年阶段。

二、如何科学预防骨关节炎?

目前还没有可以修复骨关节炎损伤软骨的特效药物,疾病晚期常常需要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来进行治疗。因此,如何科学预防骨关节炎,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骨关节炎呢?

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与膝骨关节炎密切相关,当体重指数明显超标时,单位面积的关节软骨将承受更高的负重,所以损害的概率也将明显增加。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的压力和磨损,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科学锻炼,避免不合理运动

建议体重过重、有关节疼痛的人群,先开始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较温和的锻炼,比如散步、坐式脚踏车。逐渐减轻体重或增加运动量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功能的锻炼,这样可以有效预防骨关节炎发生。比较适宜的锻炼方式包括:游泳、散步、骑脚踏车、仰卧直腿抬高及非负重位关节屈伸活动。

注意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械的安全,避免受伤。运动之前先热身,运动量逐渐加大。运动后需要及时放松。老年人行走时要避免跌倒。

另外,过度负重性锻炼会增加已发生退变的关节软骨磨损,加重骨关节炎,如爬山、上下楼梯及蹲起等活动。

适可而止,避免关节过度劳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关节过劳、下蹲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大或关节外伤史阳性均为骨关节炎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使用蹲坑排便年限长、从事专职体育运动、从事重体力劳动者,骨关节炎的发病概率都要高于对照人群。因此,注意生活中的合理姿势和劳动强度,可有效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生,例如,避免久站、久行、久蹲、久跪,减少关节负荷。此外,久坐不动,其实并不是保养关节的方式,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有益于获得更健康的关节。

中国社会正处于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整体数量短时期内会越来越多。老年人身心健康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关注老年人生活健康,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尽早了解、学习一些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避免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即使产生疾病问题,也可以通过及时的就医诊断、有效治疗尽快康复,是关键!如上述骨关节炎疾病的预防,日常在家就可通过合理的运动,增强骨骼健康程度,降低骨关节炎发病率,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