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百疾皆由脾胃生!中医教您辨证养脾胃
2024-05-15 15:15:55
作者: 赵培真
作者单位:岳阳市中心医院

脾胃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脾胃位于人体中焦,主司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吸收人体所需营养。如果脾胃功能健旺,运化有力,人体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气血生化有源,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人就会健康。反之,如果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气血亏虚,百病丛生。

那么如何养护脾胃呢?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有节,少食生冷:脾胃喜温恶寒,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日常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少食用冰镇食物和饮料。进餐要细嚼慢咽,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2)适度运动,提升阳气: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中低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以不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3)保证睡眠,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对于恢复脾胃功能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中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脾胃得到充分休息。(4)放松心情,避免情志内伤: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易伤脾胃,尤其是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更易伤脾。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5)合理用药,慎用损伤脾胃药物:部分西药如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会损伤脾胃功能,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6)经常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中脘位于肚脐上四寸,这两个穴位都有很好的健脾益胃功效。可每日按摩、艾灸,或用热敷的方法刺激。

当然,脾胃虚弱的具体病因和表现因人而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诊治。

脾气虚多见于体质虚弱、饮食失调者,常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缺乏、四肢乏力等,治疗宜健脾益气,常用的中药有:(1)党参:善补中益气,为治疗脾气虚的要药。(2)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升清。(3)茯苓:健脾渗湿,利水。(4)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可配合针灸、艾灸足三里、脾俞等穴位。食疗以温补为主,如小米粥、鸡肉粥等益气健脾之品。

脾阳虚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常伴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等表现,治疗宜健脾温阳,常用药物有:(1)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为温阳要药。(2)高良姜:温中止痛,燥湿健脾。(3)肉桂:温经通脉,助阳化气。(4)附子:回阳救逆,实脾阳。可配合针灸、艾灸脾俞、胃俞等穴位。食疗宜温热助阳之品,如羊肉、韭菜、生姜等。

脾不统血可见于妇女经血过多、产后失血过多等,常伴有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表现,治疗宜健脾补血,常用药物有:(1)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2)炒白术:健脾止泻,益气升清。(3)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崩。(4)阿胶:补血止血,益气固崩。(5)炒芡实:健脾止血,涩精止遗。可配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食疗以益气补血之品为佳,如红枣、龙眼肉、鸡蛋等。

脾虚湿盛证由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所致,常伴有胸闷纳呆、体重肢体困重等表现,治疗宜健脾祛湿,常用药物有:(1)苍术:燥湿健脾。(2)茯苓:利水渗湿。(3)薏苡仁:健脾渗湿。(4)砂仁:行气化湿。可配合针灸、艾灸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食疗宜清淡利湿之品,如赤小豆、冬瓜、薏米等。

此外,养护脾胃还可应用一些传统的外治疗法,如对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热敷等,既可温阳化湿,又能健脾和胃。还可用艾条温和灸刺脐周穴位,如中脘、天枢等,有助于调理中焦脾胃之气。

总之,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百病丛生之要,养护脾胃对健康长寿意义重大。中医养生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摄、穴位按摩、体育运动、情志调节、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养护脾胃需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贵在持之以恒。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