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实际上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有多种,如手术后长期卧床、手术创伤、肥胖、口服避孕药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发病原因,对此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同时重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那么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怎样出现的?常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
1.术后长时间卧床。有的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肌肉活动量将大幅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也将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血液凝固的风险有所加大,如果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就有可能引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对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展开合理的运动,如股四头肌收缩等。
2.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在手术中可能会对患者的血管壁带来损伤,以此引发水肿和炎症反应,将对血液的正常流动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于该情况引发的下肢静脉血栓,一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抗凝药物积极的预防,常见的预防药物主要有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
3.肥胖。有的患者为肥胖体质,身体里面的脂肪含量非常高,血液较为粘稠,再加上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导致血液循环速度有所减,可能会加大血小板聚集的概率,进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对于此类患者一般要在饮食方面进行积极的调理,同时还要强化身体锻炼,及时减肥,才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4.口服避孕药。有的患者在手术后口服避孕药,这种药物里面含有的雌激素成分将诱发机体产生大量的粘附因子,在孕酮的刺激下是血小板的活化水平得到提升,使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得以增加,在此基础上加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此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口服避孕药或选择那些雌激素含量低的避孕药。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1.下肢功能训练。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让患者及时加强下肢功能的锻炼,在锻炼时需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训练强度不能过大,结合患者的身体恢复状况设置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中可以让患者穿上弹力长筒袜,有助于更好的保护下肢。随着身体状况的不断好转,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能力,家属及护理人员要在旁边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2.并发症的护理。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肺栓塞,为了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密切监测,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状况,需及时向组织医生进行反馈,防止出现并发症。
3.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还要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护理,在静脉输液的时候一般以健康一侧的肢体作为首选,在溶栓治疗时需要注射药品,通常选择的部位为足背,可以提高药品进入深静脉的成功率,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
4.出血护理。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都要及时服用血栓药品,这些药品都是抗凝药物,在使用时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血常规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同时还要对皮肤黏膜有没有出血情况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是否出现脑部出血加以确认,一般观察的内容为是否有呕吐、头部疼痛以及意识障碍等现象,如有任何异常需要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临时救治。
5.疼痛护理。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预示着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出现异常,因此才会引发疼痛,因此在护理的时候还要及时做好疼痛护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疼痛护理的时候尽量不要热敷,原因在于热敷非但无法帮助缓解缓解疼痛感,还有可能使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对此可及时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通过物理或药物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