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溺水后的急救措施
2024-05-24 16:41:50
作者:刘代利
作者单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随着夏季的到来,溺水事故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因溺水丧生,儿童和成人均易受其害。在此背景下,掌握有效的急救技能至关重要,不仅能救人一命,还能提升个人的自救能力。因此,普及溺水预防和紧急处理知识是增强公众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

什么是溺水?

世界卫生组织将溺水定义为“因淹没/浸入液体中而经历呼吸损害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溺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单一事件。简言之,溺水发生时,个体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淹没,导致呼吸道受阻,进而发生窒息和缺氧。

什么是导致溺水的常见原因?

1.心理因素:恐水或对水域环境的过度好奇可能在水中引发慌乱反应,如无控制地挣扎或失常的呼吸,降低个体的自保能力,使其在水下危机中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2.生理因素:个体如果在游泳前体力透支、饮酒或处于饥饿状态,其协调性与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增加溺水的风险。此外,低水温环境易引发肌肉痉挛,削弱泳者的自救能力。

3.病理因素:心脏疾病、癫痫等健康问题可能在水中突然发作,迅速导致意识丧失或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增加溺水的可能性。

4.技术因素:不熟练的游泳技巧或错误地操作是溺水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不正确的跳水技术和水中呼吸调节失败都可能导致泳者意外淹没。同时,游泳场所的管理不善,如救生设施缺乏或安全标识不足,也会增加游泳时的潜在危险。

5.环境因素:不熟悉的水域、水流强劲或水域深浅不一也可导致溺水,特别是在未设警告标志或未有足够监护的情况下。

溺水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轻度溺水表现:受害者通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频繁咳嗽,但保持清醒并完全意识到周围环境。此时,受害者的血压可能略有升高,这反映了身体对突发水下压力的生理反应。

2.中度溺水表现:患者的症状明显加重,包括头痛、视物模糊和剧烈咳嗽。他们可能会感到胸部的压迫感和疼痛,神志开始变得模糊,并表现出烦躁不安;呼吸浅表、缓慢且不规则,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皮肤发绀,面部和眼睛红肿,口鼻可能充满泡沫或泥污。

3.重度溺水表现:患者病情严重,可能出现昏迷或抽搐。此状态下,呼吸极为困难,咳出粉红色泡沫痰,表明肺部有明显的液体积聚。海水溺水者口渴感明显,最初几小时可能寒战和发热;冷水中溺水者可能有低温综合征。神志改变显著,表现为昏睡至昏迷不醒,呼吸急促或停止,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偶有喘鸣,心律失常或心音微弱至消失,腹部膨胀,四肢厥冷,有时伴有头部和颈部的外伤。

怎样在溺水现场进行急救?

1.脱离危险环境。首先,确保迅速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如果救助者擅长游泳并且条件允许,应迅速进入水中把溺水者带到安全地带;如果救助者不会游泳,可以使用绳子、救生圈或其他可延伸到水中的物体帮助溺水者抓住,并缓慢拖拉至岸边。

2.检查呼吸道。一旦将溺水者安全救出,立即检查其呼吸道是否畅通。清除口鼻中的异物,如泥沙、水草或呕吐物,确保呼吸不受阻碍。在此过程中,应格外注意保护溺水者的颈部以避免额外伤害。

3.实施心肺复苏。若发现溺水者无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按照成人的标准操作,每30次心脏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确保每次按压深度至少达到胸骨的两英寸,并允许胸部完全回弹,以最大化心脏输出量。

4.持续监测和救助。心肺复苏应持续进行,直到急救车辆到达或溺水者恢复正常呼吸和心跳。通过这一系列协调的急救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溺水者的生存概率。

如何在水中自救以提高生存率?

1.保持冷静。最关键的是尽量保持冷静,避免盲目挣扎,因为恐慌只会加速体力的消耗并降低浮力。

2.利用浮动物体。如果周围有浮动物体,如救生圈或木块,务必紧紧抓住它们,这些物体可以帮助保持头部在水面上并节省体力。

3.呼救。尝试吸引他人的注意,大声呼救或使用手势,这些都是有效的求救方式。

4.增加浮力。如果感觉自己正在下沉,应立即深吸一口气,让肺部充满空气,这将帮助增加浮力。

5.采取合适的体位。尽量使身体平躺在水面上,采用仰泳的姿势,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呼吸,同时减少力气的消耗。

掌握溺水急救与自救技巧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能救人一命,还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普及这些知识是预防溺水悲剧的关键。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