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孩子睡觉打呼噜睡得香,但孩子打呼噜真的是睡得香吗?其实打呼噜、张口呼吸很可能是孩子患病的征兆。
儿童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的危害
长期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会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智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并且有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会出现易怒、冲动、有暴力倾向,严重影响人际关系。此外,由于孩子夜间缺氧,深睡眠减少,睡眠休息不足,使得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个子长得慢,体格偏瘦,跟同龄人相比明显矮小,可能还会干扰孩子生殖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青春期发育延迟。长期张口呼吸会导致孩子越长越丑,出现“腺样体面容”:长脸、龅牙、嘴唇凸起、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等。部分孩子还容易引发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鼻涕倒流、口臭等,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夜间多汗、遗尿、夜惊、噩梦、梦游等情况。
儿童睡觉打呼噜、张口呼吸的常见原因及治疗手段
打呼噜即打鼾,在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在临床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儿童睡觉出现打呼噜、张口呼吸多由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导致气道堵塞所致。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10岁左右逐渐退化,但在退化前和扁桃体可能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或者本身先天性肥大,堵塞呼吸道引起打呼噜及张口呼吸。若腺样体增生肥大堵塞后鼻孔超过60%且出现“打鼾、张口呼吸”的症状,我们就称之为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常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合并存在多发于儿童、青少年,危害极大。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解除上呼吸道的阻塞,使得打鼾明显缓解或消失,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对于存在睡眠缺氧的患儿,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儿童出现打呼噜、张口呼吸一定要做手术吗?
扁桃体、腺样体作为淋巴组织,在婴幼儿阶段具有一定免疫防御能力,这也是为什么3岁以下的孩子一般不会轻易考虑手术治疗,而以药物和观察保守治疗为主,如出现以下症状时则需要手术治疗:
1.扁桃体、腺样体过度肥大,堵塞后鼻孔或口咽腔导致上气道不通畅,出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或吞咽困难等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
2.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症:一年内感染发作不低于7次;或连续两年每年感染发作不低于5次;或连续三年每年感染发作不低于3次。
3.腺样体肥大,影响鼻腔通气和分泌物引流,导致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
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安全吗?
对于腺样体手术和扁桃体手术本身来说,最大的危险是出血,但发生率极低,小于1%。但是由于是全身麻醉,麻醉的风险远远超过手术本身,特别是对于三岁以下的患儿。其实小孩越小手术并发症反而越低,手术后恢复也越快,年龄越大术后反应也越重,恢复也越慢些。目前手术常采用高清内镜下低温等离子辅助切除腺样体和扁桃体微创手术方式,其优点是视野暴露好、出血容易控制、出血少、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较传统手术结合电凝止血明显减轻,手术后的恢复期一般为2~3周。
腺样体、扁桃体切除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力?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既影响形象,又影响学习、发育,但真正要做手术时,有些家长会担心手术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力。针对这个问题中外多位学者做了许多研究,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各项免疫指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各项指标水平在术后一月会有所下降,但一般在术后三个月时就会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随访显示,儿童时期接受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到成年期时,以上各项免疫指标和正常人群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身体免疫系统的完善,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作用就慢慢弱化了,还有病理性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本身的免疫作用减弱,所以手术切除并不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
儿童打呼噜、张口呼吸能预防吗?
建议家长要注意增强体质,少吃煎炸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控制孩子的体重,肥胖也会引发鼾症;睡觉时,不要使用过低的枕头,尽量让孩子采取侧睡的姿势;训练孩子经常深呼吸,也可以多唱歌,锻炼声带附近的肌肉,可预防打鼾。另外,家长要多重视儿童打鼾的情况,可以先给孩子调整睡姿,看看是否因为睡眠姿势影响而打鼾;如果调整睡姿仍无法缓解打鼾,就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排查病因后,接受有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