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正确认识妊娠期糖尿病
2024-05-24 09:29:34
作者:裴月玲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第二人民医院

根据临床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呢?接下来就看本文为大家介绍。

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女性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或者发现的糖尿病,一般在孕期24~28周进行糖耐量的筛查,三次血糖标准分别为:空腹<5.1mmol/L,1小时<10.0mmol/L,2小时<8.5mmol/L,在这三项中只要其中任意一项指标超标,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为什么会出现妊娠糖尿病?

处于妊娠的中晚期时,孕妇身体中的孕酮、胎盘胰岛素酶、雌激素、胎盘生乳素、皮质醇等抗胰岛素样物质就会大量增加,为了能够有效地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增加,此时若是身体的糖代谢水平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就会使得身体无法适应血糖升高这一生理变化,进而发生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

1.容易导致新生儿低血糖:若是母体的血糖指标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宝宝就会受到影响,血糖逐渐升高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在出生之后还会产生低血糖。

2.巨大儿:若是血糖过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孕妇营养过剩,使得胎儿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形成巨大儿的情况,对于分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3.胎儿受到感染:当血糖升高之后会通过胎盘对宝宝产生影响,威胁宝宝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发育,使其器官发育畸形,或者出生之后体弱多病。

4.呼吸衰竭:血糖若是无法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就会让宝宝的肺部发育迟缓,容易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

5.低血钙症:当血糖过高时,宝宝就会长时间的处于高血糖的母体环境中,当出生之后脱离了这一环境,没有及时补充糖分就会导致宝宝的红细胞逐渐增多,进一步产生低血钙症。

如何应对妊娠糖尿病?

1.饮食:⑴注意餐次分配:为了能够保证血糖指标的稳定,并控制酮血症的出现,需要严格地控制自己的饮食,若是单次进食量过多的情况下,会让血糖指标迅速上升,而空腹太久之后会让酮体逐渐升高,因此建议保持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将每天的食物总量可以适当地分配在5~6餐,避免前一天的晚餐与次日早餐相隔时间过长,可以在睡前适当地补充一些点心。

⑵摄取正确糖类:摄取糖类食物主要是为了能够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为身体提供热量,进一步避免出现酮体,因此饮食上不能绝对地不吃淀粉类的食物,并且需要应该尽量避免摄入蜂蜜、砂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冰糖、麦芽糖之含糖饮料及甜食,这样可以防止在用餐过后血糖迅速地增加。建议选择纤维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如五谷饭、糙米、馒头、全谷物类食物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指标,若是晨起时血糖指标过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减少早餐中淀粉类的食物量。

⑶注重蛋白质摄取:若是在怀孕之前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在妊娠期则不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在妊娠的中期要每天增加6克蛋白质,妊娠的后期要每天增加12克蛋白质,例如鱼类、蛋、深红色肉类、牛奶、豆浆、豆腐等,每天保证摄入2杯牛奶,从而补充身体所需要的钙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牛奶当成饮用水喝。

⑷油脂类要注意:在烹饪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植物油,并且避免食用油炸、油酥、油煎、肥肉、动物皮等的食物。

⑸多摄取纤维质:饮食中尽量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食物,并适当地增加蔬菜以及水果的摄入量,避免血糖升高的过快,但是不能无限量地吃水果。

2.运动:在医生的建议下,若是没有任何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在每天餐后的1小时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孕期体操、散步、哑铃、瑜伽等,每周保证3~4次的运动,以身体微微发汗为宜,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从运动初期保证10分钟即可,逐渐地延长至30分钟,避免运动量过多导致危险的发生。但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各种不适的反应,需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原地休息,若是没有缓解则需要立即就医。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讲解,可以让大家正确地认识妊娠期糖尿病,一旦确诊之后要积极地做好自我管理,保证宝宝的健康发育,顺利完成分娩。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