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影像技术,通过X射线与电脑后处理相结合,提供身体内部结构的详细横断面图像。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进行精确诊断,从而显著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尽管如此,许多患者在接受CT检查前仍有诸多疑虑。接下来大家一起了解一下CT检查的原理、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吧!
一、CT检查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通过特定层面的X线束由探测器接收转变为可见光,由光电转换器变为电信号,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检查设备的核心是一个围绕患者转动的X射线发射器与一个接收射线的探测器。在检查过程中,X射线发射器围绕患者的身体旋转,穿透体内组织,被对面的探测器捕捉。这些数据随后被送往电脑进行高速处理,生成体内结构的横断面图像。骨骼、肌肉和血管等不同密度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不同,形成不同的吸收系数,因此在成像中表现为不同的灰度黑白图像,从而使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各种结构的差异。
二、检查的种类和适应证
根据不同的诊断需求,CT检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常规CT、增强CT(使用对比剂)和功能性CT(如灌注CT)。常规CT适用于初步诊断并评估肺部疾病、脑部疾病和骨折等各种疾病。增强CT则通过注射对比剂,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得血管、肿瘤等组织的影像更加清晰。功能性CT主要用于评估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脑血流灌注CT可以用于评估脑部血流情况。
三、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
接受CT检查前,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做好相应的准备。患者在检查前应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避免出现伪影。大部分部位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在进行腹部CT扫描前,需要禁食4~6小时以减少肠胃中的气体影响图像质量。患者在检查当天早上应避免食用固体食物,可以喝水或吃少量流食。此外,通常不建议孕妇进行CT检查,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认为有进行CT检查的必要。
在使用对比剂进行CT增强检查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对碘过敏的情况。对于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与重症甲状腺疾患(甲亢),应禁止CT增强检查。针对糖尿病、多发骨髓瘤等患者,应谨慎使用对比剂。假如患者日常服用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双胍类药物,应在检查前、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
四、检查过程
在进行CT检查时,患者通常需要躺在一个移动的检查台上,检查台会缓慢地移动,患者的相应部位进入CT机的扫描环中。整个过程中,医技人员会通过对讲机与患者保持沟通,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对于害怕狭小空间的患者,可事先与医生沟通,寻求适当的缓解措施。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摆位保持体位不动,胸腹盆腔部位保持屏气,以免产生移动呼吸伪影,造成不必要的辐射。
五、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完成CT检查后,医生会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后续的诊疗中详细讨论这些结果的意义,针对检查发现的异常现象,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如果使用了对比剂,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留观30分钟,医务人员会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等不良现象。患者离开医院后身体出现不适,应当快速前往医院就医。进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应在检查后24小时内大量喝水,加快造影剂排出。
六、对比其他诊断技术的优势
与其他诊断技术相比,CT检查的主要优势是方便快捷、迅速安全和图像分辨率高。在进行CT检查时,患者静卧不动就能完成检查,检查过程更为方便安全。CT图像空间分辨率高于普通X线,同时CT密度值能直观反映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别,因此CT检查能在保障结果精确度的基础上能够定量测量组织。相对于MRI(磁共振成像),CT能更快地完成扫描。此外,CT在检测骨折和某些急性出血条件时比MRI更为敏感。CT检查可以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能重建不同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