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三伏贴   “冬病夏治”补益阳气正当时
2024-05-24 11:04:13
作者:杨冬梅
作者单位:河池市中医医院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

“夏治”是指在夏季借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敷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指夏季最热的三伏天期间,人体的阳气最盛,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何为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中医中的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贴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夏季“三伏天”期间选用具有“辛温、散寒、通络”等功能的药物,依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穴位贴敷,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三伏天,人体肌肉腠理疏松,药物容易经皮肤穴位吸收,是治疗和调整慢性疾病的最佳时机。此时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有效刺激穴位,发挥其调节作用。三伏贴是中医学的特色外治疗法,是“春夏养阳”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三、三伏贴的贴敷时间及方法

每次贴敷4~6小时,每伏贴敷间隔10天。根据年龄不同,儿童每次贴敷2~4小时。取正坐位,充分暴露背、胸部。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擦拭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待皮肤干燥后,将药丸贴在选取的腧穴上,按压贴牢即可。

四、三伏贴的适应证

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小儿腹痛等;骨关节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腰腿痛等;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儿科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多汗、消化不良、厌食、疳积、慢性腹泻、体虚易感、生长发育不良;冬季特有的疾病:如四肢冰冷、畏寒等;亚健康调理:免疫功能低下、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

五、三伏贴的禁忌证

两岁以下及发热小儿、孕妇;对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如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及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

六、贴后护理指南

穴位贴敷后如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局部若有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小水泡,可以不用做特殊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保持局部干燥即可;如果出现大水泡或局部溃破,属于治疗反应,不要自行处理,需及时请治疗医生专业处理。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肥甘之品亦易伤脾胃,影响消化。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穴位敷贴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温馨提示:伏前7月1日~7月10日;初伏7月11日~7月20日;中伏7月21日~8月09日;末伏8月10日~8月19日;伏后8月20日~8月29日。

七、贴了三伏贴病就好了吗?

这是大家对三伏贴的一个误解!首先,三伏贴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疾病的发作、延缓病情的发展。有的人认为今天贴敷了,明天疾病就好了。这是不可能的。贴敷的目的不是通过贴一次,就把咳嗽止住了,而是为了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