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蛀牙病因
接下来笔者会对蛀牙病因进行详细介绍。现阶段,发病的公认因素主要为宿主、细菌、时间以及口腔环境。
(一)宿主
包括宿主的牙齿和唾液,也就是指牙齿自身的结构、矿化和牙列排列、牙齿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等,代表了机体的抗龋力。机体抗龋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唾液,唾液的正常分泌和有效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清除和缓冲菌斑中的酸,唾液分泌不正常会增加患龋的机会。
(二)细菌
导致龋齿的细菌主要包括两种,即①革兰阳性球菌,这种细菌会对有机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革兰阳性球菌长时间影响下,会导致牙齿慢慢形成龋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蛀牙;②产酸菌属,包括乳杆菌、变形链球菌以及放线菌属等,其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继而产酸,最终致使牙齿无机质脱矿现象的发生。
(三)时间
蛀牙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从初期龋到龋洞的形成通常需一年半至两年,因而需定期检查口腔健康。
(四)口腔环境
口腔环境和蛀牙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唾液以及食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①唾液。唾液具有抗酸、机械清洗、抗溶以及抑菌作用,若唾液出现显著变化,如质量变差,或是分泌量显著减少,则会导致蛀牙风险大大增加。
②食物。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不仅能够为菌斑中的细菌提供能源,并且是导致菌斑基质的主要原因,细菌通过对碳水化合物进行充分利用促进酸的产生。故而,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之外,还应当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限制,如米饭或是面包等,避免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促进细菌的繁殖。
二、蛀牙特征
(一)蛀牙好发牙齿
对于蛀牙的发生而言,相较于上颌,下颌发生率更高;相较于前牙,后牙发生率更高。蛀牙牙位分布的主要特点为左右侧具有显著对称性。
(二)蛀牙高发部位
对于蛀牙高发部位而言,有无食物长期滞留是关键因素。研究显示,蛀牙高发部位包括牙颈部、窝沟以及邻接面。
三、蛀牙的预防
个人预防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餐后漱口,学会正确刷牙方法(水平震颤法,每日至少2次刷牙),学会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辅助清洁工具。
(2)合理膳食,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之外,还应当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限制,如米饭或是面包等,避免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促进细菌的繁殖。
(3)定期检查,建议儿童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健康。
社会关注
现阶段,大多数儿童均会出现蛀牙现象,无论是城镇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均为蛀牙的高发群体。但是有研究表明,农村蛀牙患儿比城镇儿童更多,这与农村教育水平、经济水平落后等有关,加上健康知识储备较少,未形成正确健康观念,从而大大增加口腔疾病发生率。除此之外,笔者在参与区疾控组织的学生体检过程中,发现重点学校的孩子口腔问题相对少一点,普通学校的孩子口腔问题则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可能与重点学校孩子健康知识水平更高有关,加上学校对食物、作息等实施严格管理,因而为其口腔健康的维护奠定了一定基础。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及相关医疗机构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口腔健康宣传力度,注重学生健康作息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的对蛀牙的介绍,相信大家已得出结论:吃糖≠蛀牙,各种因素环环相扣。希望大家能够对蛀牙的预防引起重视,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祝愿大家都可以拥有一口健康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