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孩子发生蛀牙除去和吃糖有关之外,还与哪些习惯有关系?
2024-05-24 15:39:50
作者:赵志欣 薛文瑞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病院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其中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相关研究显示,现阶段,牙科疾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即“蛀牙”,临床将其称之为“龋齿”,该疾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多见。大部分家长认为吃糖是导致蛀牙的主要原因,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吃糖并不是导致蛀牙的唯一原因,那么除了吃糖,蛀牙还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有关呢?为帮助大家了解更多口腔健康知识,本文主要对蛀牙的相关知识、致病因素、预防进行科普,希望能够为大家口腔健康的保护提供帮助。

一、蛀牙病因

接下来笔者会对蛀牙病因进行详细介绍。现阶段,发病的公认因素主要为宿主、细菌、时间以及口腔环境。

(一)宿主

包括宿主的牙齿和唾液,也就是指牙齿自身的结构、矿化和牙列排列、牙齿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等,代表了机体的抗龋力。机体抗龋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唾液,唾液的正常分泌和有效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清除和缓冲菌斑中的酸,唾液分泌不正常会增加患龋的机会。

(二)细菌

导致龋齿的细菌主要包括两种,即①革兰阳性球菌,这种细菌会对有机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革兰阳性球菌长时间影响下,会导致牙齿慢慢形成龋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蛀牙;②产酸菌属,包括乳杆菌、变形链球菌以及放线菌属等,其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继而产酸,最终致使牙齿无机质脱矿现象的发生。

(三)时间

蛀牙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从初期龋到龋洞的形成通常需一年半至两年,因而需定期检查口腔健康。

(四)口腔环境

口腔环境和蛀牙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唾液以及食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①唾液。唾液具有抗酸、机械清洗、抗溶以及抑菌作用,若唾液出现显著变化,如质量变差,或是分泌量显著减少,则会导致蛀牙风险大大增加。

②食物。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不仅能够为菌斑中的细菌提供能源,并且是导致菌斑基质的主要原因,细菌通过对碳水化合物进行充分利用促进酸的产生。故而,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之外,还应当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限制,如米饭或是面包等,避免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促进细菌的繁殖。

二、蛀牙特征

(一)蛀牙好发牙齿

对于蛀牙的发生而言,相较于上颌,下颌发生率更高;相较于前牙,后牙发生率更高。蛀牙牙位分布的主要特点为左右侧具有显著对称性。

(二)蛀牙高发部位

对于蛀牙高发部位而言,有无食物长期滞留是关键因素。研究显示,蛀牙高发部位包括牙颈部、窝沟以及邻接面。

三、蛀牙的预防

个人预防

(1)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餐后漱口,学会正确刷牙方法(水平震颤法,每日至少2次刷牙),学会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辅助清洁工具。

(2)合理膳食,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之外,还应当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限制,如米饭或是面包等,避免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促进细菌的繁殖。

(3)定期检查,建议儿童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健康。

社会关注

现阶段,大多数儿童均会出现蛀牙现象,无论是城镇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均为蛀牙的高发群体。但是有研究表明,农村蛀牙患儿比城镇儿童更多,这与农村教育水平、经济水平落后等有关,加上健康知识储备较少,未形成正确健康观念,从而大大增加口腔疾病发生率。除此之外,笔者在参与区疾控组织的学生体检过程中,发现重点学校的孩子口腔问题相对少一点,普通学校的孩子口腔问题则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可能与重点学校孩子健康知识水平更高有关,加上学校对食物、作息等实施严格管理,因而为其口腔健康的维护奠定了一定基础。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及相关医疗机构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口腔健康宣传力度,注重学生健康作息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的对蛀牙的介绍,相信大家已得出结论:吃糖≠蛀牙,各种因素环环相扣。希望大家能够对蛀牙的预防引起重视,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祝愿大家都可以拥有一口健康好牙!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