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一文读懂急救知识,把握黄金4分钟
2024-05-24 15:49:28
作者:黄春秀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在紧急医疗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等待专业医疗援助到来之前,为受伤者提供关键的、生命挽救的支持。尤其是在紧急情况发生后的“黄金4分钟”内,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极大地增加生存率和减少长期伤害。这段时间内,通过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或控制严重出血等急救技能的应用,可以为受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因此,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宝贵的技能,它不仅能救他人于危难之中,也能在关键时刻救自己一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急救知识——黄金4分钟。

一、急救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急救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保护、报警、救助”三个关键步骤,它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保护:首先确保现场安全,避免自己和伤者遭受进一步的伤害。例如,如果是交通事故现场,应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报警:在确认现场安全后,立即拨打紧急服务电话求助,如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伤者状况,以便救援人员迅速到达。

救助: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之前,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急救措施。

二、引发心脏骤停的因素有什么?

1、运动因素

很多平时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平时并没有运动习惯,一旦剧烈运动之后,身体就会不堪重负,就会容易头晕眼花的现象,导致心脏骤停。

2、应激因素

急火攻心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平时喜怒无常,心态难以保持平和,就会令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无法维持患者正常心脏供氧量,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3、药物因素

一些患者如果应用过抗精神类或抗癫痫类药物,对心肌产生较大损伤,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三、心脏骤停有哪些原因?

1、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心房黏液瘤、二尖瓣脱垂、急性心脏填塞症、急性心肌炎、球瓣样血栓、先天性耳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均为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心血管疾病。

2、大血管病变。颅内出血、主动脉夹层瘤、主动脉瘤破裂、肺动脉栓塞宫外孕破裂、溃疡病出血、自发性脾破裂引发的内出血,也有可能导致心跳骤停。

3、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持续状态、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呼吸麻痹、喉头痉挛或呼吸道存在吸入异物等。

4、体内酸碱平衡被打破,电解质紊乱。包括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钾等疾病。

四、心脏骤停如何急救?

心脏骤停的急救是保证患者转危为安、脱离危险的重要措施,临床一直都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相关资料也表明,延迟若超过1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对于患者而言,多出一分钟甚至数秒,就会增加一分治疗成功的希望。因此,一旦遇到有人心肺骤停的情况,除了应当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也不应当坐以待毙,而是应当迅速通过急救措施,令患者脱离危险。针对生活中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每个人都应当简单学习心肺复苏的方法,进而使患者快速转危为安。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突然晕倒,首先应当将患者转移至通风环境中,明确现场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拍打患者,对患者叫喊,使患者尽量苏醒。观察患者胸口是否存在起伏现象,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对于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则基本可判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的表现,即需要开始准备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时应令患者保持仰卧姿势,保证患者气道的开放,同时对患者气道中是否存在异物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双手叠放在一起,向患者乳中位置按压下去。施救者需要将手腕和关节伸直,通过身体重力作用竖直按压,保持每分钟超过100次。按压过后,需要为患者做人工呼吸,令患者头部向后方仰,将气道打开,避免患者气道受阻,同时将患者鼻孔捏住,将口唇封住。施救者深吸空气之后,将空气吹向患者口腔中,速率不能太快,保持每分钟13次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当交替进行,直到患者苏醒,后续不能轻易停止复苏。

总结:综上所述,心脏骤停是人类外科中最可怕的急症,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要人性命。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患者生命往往掌握在身边人手中,如果身边人处理得当,则患者生命可保证安全,如果身边人不懂、不会处理,那么患者基本会错过抢救时间而死亡。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