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救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急救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保护、报警、救助”三个关键步骤,它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保护:首先确保现场安全,避免自己和伤者遭受进一步的伤害。例如,如果是交通事故现场,应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止二次事故发生。
报警:在确认现场安全后,立即拨打紧急服务电话求助,如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伤者状况,以便救援人员迅速到达。
救助: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之前,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急救措施。
二、引发心脏骤停的因素有什么?
1、运动因素
很多平时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平时并没有运动习惯,一旦剧烈运动之后,身体就会不堪重负,就会容易头晕眼花的现象,导致心脏骤停。
2、应激因素
急火攻心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平时喜怒无常,心态难以保持平和,就会令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无法维持患者正常心脏供氧量,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3、药物因素
一些患者如果应用过抗精神类或抗癫痫类药物,对心肌产生较大损伤,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三、心脏骤停有哪些原因?
1、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心房黏液瘤、二尖瓣脱垂、急性心脏填塞症、急性心肌炎、球瓣样血栓、先天性耳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均为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心血管疾病。
2、大血管病变。颅内出血、主动脉夹层瘤、主动脉瘤破裂、肺动脉栓塞宫外孕破裂、溃疡病出血、自发性脾破裂引发的内出血,也有可能导致心跳骤停。
3、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持续状态、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呼吸麻痹、喉头痉挛或呼吸道存在吸入异物等。
4、体内酸碱平衡被打破,电解质紊乱。包括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钙、高血钾、低血钾等疾病。
四、心脏骤停如何急救?
心脏骤停的急救是保证患者转危为安、脱离危险的重要措施,临床一直都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相关资料也表明,延迟若超过1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对于患者而言,多出一分钟甚至数秒,就会增加一分治疗成功的希望。因此,一旦遇到有人心肺骤停的情况,除了应当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也不应当坐以待毙,而是应当迅速通过急救措施,令患者脱离危险。针对生活中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每个人都应当简单学习心肺复苏的方法,进而使患者快速转危为安。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突然晕倒,首先应当将患者转移至通风环境中,明确现场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拍打患者,对患者叫喊,使患者尽量苏醒。观察患者胸口是否存在起伏现象,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对于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则基本可判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的表现,即需要开始准备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时应令患者保持仰卧姿势,保证患者气道的开放,同时对患者气道中是否存在异物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双手叠放在一起,向患者乳中位置按压下去。施救者需要将手腕和关节伸直,通过身体重力作用竖直按压,保持每分钟超过100次。按压过后,需要为患者做人工呼吸,令患者头部向后方仰,将气道打开,避免患者气道受阻,同时将患者鼻孔捏住,将口唇封住。施救者深吸空气之后,将空气吹向患者口腔中,速率不能太快,保持每分钟13次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当交替进行,直到患者苏醒,后续不能轻易停止复苏。
总结:综上所述,心脏骤停是人类外科中最可怕的急症,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要人性命。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患者生命往往掌握在身边人手中,如果身边人处理得当,则患者生命可保证安全,如果身边人不懂、不会处理,那么患者基本会错过抢救时间而死亡。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一些急救知识,有效应对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