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管内麻醉介绍
1.1概念
椎管内麻醉为局麻,与全麻相对,为区域阻滞麻醉,该麻醉手段在脊柱间隙注射麻醉药,麻醉药在组织内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并起到镇痛麻醉作用,为手术正常进行提供稳定条件。 目前常用的椎管内麻醉位置包括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隙、联合阻滞等。
1.2穿刺点
蛛网膜下隙:同硬膜外隙阻滞,入路方式分为后正中、旁正中。穿刺针进针顺序为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穿刺针内即有脑脊液溢出。硬脊膜外隙:硬膜外隙注射麻醉药,阻滞脊神经起到麻醉作用。
1.3穿刺入路
后正中入路:进针位置为脊柱后正中线,相邻椎骨间,结合椎骨棘突位置及方向,合理调整进针角度,明确麻醉位置后,于椎骨棘突间进针,但需要注意的是,进针时应保证针尖、棘突方向在同一侧。
旁正中入路:选取正中线(1.5~2.0cm)位置作为穿刺点。旁正中入路对患者体位无严格要求,易于实施,一次性穿刺成功高,旁正中入路不依赖患者体位是否正确,在伸直脊柱状态下,也可完成麻醉。而后正中入路相较于后旁正中入路更加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穿刺过程中不易导致创伤,穿刺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后正中入路椎管内麻醉适用于脊柱活动大的年轻人,旁正中穿刺法则适用于无法完成弯曲脊柱姿势、胸椎棘突下垂的老年或高龄患者。
2.椎管内麻醉有哪些注意事项?
2.1术前
椎管内麻醉前需告知患者遵医嘱严格禁食水,时间约6—8h,如果患者术前未按照要求禁食水,应及时告知医生,行择期手术。
2.2术中
根据麻醉需求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一般以侧卧位为主,但手术床较窄,患者上手术床时应及时提醒,告知患者不能随意翻身,预防发生坠床等不良事件。指导患者手抱双膝,后背拱起,呈“虾米状”,充分暴露椎管,以便实施穿刺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果出现头晕、口周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麻醉结束,转变为平卧位,臀部紧贴床,双腿放于腿架,暴露会阴。
2.3术后
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充分休息,平卧6h。在直立状态下,椎管内麻醉后腰部位针孔会增加脊髓腔内压力,可能会引发脑脊液外漏,患者可表现为头痛等不适感,因此术后6h内需平卧。术后开展密切监护,详细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观察呼吸状态,定时测量血压、血糖,开展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保证安全。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准确记录排尿量,预防尿潴留。术后早期予以禁食处理,因术前禁食8h,禁饮6h,小儿禁水2h,禁母乳6h。因术前禁食水可影响胃肠道蠕动,术后胃肠功能下降或麻痹,因此术后早期应禁食。通常可于术后2h予以少量温水,4h后予以流食,并逐渐恢复至半流质、普通饮食。最后注意关注患者麻醉苏醒情况,记录感觉恢复时间,观察并记录下肢感觉恢复时间,通常为术后4~ 6h,患者下肢可轻微活动,但部分患者仍然存在下肢麻木等情况,如术后12h后仍然未缓解,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予以对症处理。
小结
总之,椎管内麻醉为安全性高、麻醉效果好的局麻技术,但为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及效果,需要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按照医嘱禁食禁水;术中严格麻醉操作;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保持充足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以胃肠道护理,告知饮食注意事项,观察麻醉苏醒情况,促进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