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主要利用各类医疗仪器、器械,帮助患者去除或修复机体组织,促进患者康复,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力量。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同时,受到患者疾病、体质等方面影响,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入住监护室,接受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保证体征稳定;考虑到监护室特殊环境,患者容易发生一些不良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不利于恢复。为此,本文将就此术后入住监护室患者的情绪护理展开科普,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避免走入误区。
情绪护理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是什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各种情绪,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可以反映当前的心理状态,并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应对不同情境,对我们十分重要。然而,在我们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对身体会造成负担,尤其是术后监护室患者,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炎性物质的吸收,延长伤口愈合时间,甚至会增加术后风险,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危及生命健康。因此,情绪护理的重要性得以充分体现,另外,它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负面情绪会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睡眠、饮食、注意力,导致失眠、食欲下降、注意力分散等情况,通过情绪护理,可以让患者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减少影响。
2.升自尊和自信。负面情绪会大幅度削弱患者的自尊与自信,让其对自身能力及预后产生怀疑,这种情绪像滚雪团一样,越滚越大,甚至会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继而抵触或抗拒护理。情绪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情绪,提高自尊与自信,重塑治疗信心,促进心理康复。
3.促进人际关系。在术后监护室这段时间里,只是患者人生拼图的一小部分,患者迟早会康复出院,回归以往正常生活,但是如若在这期间,始终处于负面情绪中,往往会对他人出现敌意或冷漠,长此以往,出院后很难适应,社会功能下降,会影响正常生活。情绪护理可以引导患者正确表达感受,建立良好沟通,减少孤独感,提高社会功能,帮助其适应出院后的生活。
4.提高生活质量。情绪护理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清洁工”,帮助患者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改善心理状态,更加积极配合治疗,缩短康复时间。
如何对术后入住监护室患者做好情绪护理?
1.熟悉监护室环境。初入监护室,患者难免会感到陌生、紧张,这很正常,但是不能任由这种情绪蔓延,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一一介绍监护室情况;对于昏迷、未清醒患者,应定期监测体征,加强巡视,以便在患者清醒后,第一时间介入,给予安抚,阻断不良情绪的产生。护理人员操作全程,不仅需要秉承最基础的无菌原则,还要轻柔、快速、准确,让患者感受到专业性,放下心来,信赖医护人员,减少隔阂,依赖医护人员,有助于后续护理展开。
2.改善监护室的环境。监护室内有许多医疗仪器设备,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噪音,有可能影响患者睡眠,让患者感到焦虑,为此,护理人员应适当降低仪器设备声音音量,及时处理仪器设备报警音,减少各种不必要噪音产生,减少对患者的影响。考虑到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有时需要抢救,应该为其他患者遮挡屏风,避免其直接看到抢救场面,留下心理阴影,力求环境温馨,缓解紧张、担忧情绪。
3.加强护患交流。与患者家属交流,获得患者信息,了解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等,分析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据此调整护理计划与沟通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与重视,准确判断患者表达意图,耐心解答,鼓励患者,帮助减少心理负担。通过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变化,适时介入,让患者感受到如家庭一般的温暖与照顾。
4.保护自尊心与隐私。术后进入监护室患者,由于护理或治疗操作原因,需要患者裸露部分身体,受到工作量大或其他工作原因,护理人员可能会忽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自尊。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期间,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患者角度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征求患者同意,遮挡屏风或为其穿上病服,在此基础上做好晨间、晚间护理,比如为患者清洁口腔、用温水擦拭、按摩肢体,从各个方面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增进护患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