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肿瘤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日益发展,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术有着创伤小、疗效佳、副作用小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听到“放射性”这三个字,人们不禁心头一颤,就会联想到核辐射、白血病、细胞变异等可怕的情况,但I-125粒子释放出的伽马射线真的会对自身和他人有不好的影响吗?如果有,那又该如何正确防护?
辐射无处不在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各样的辐射。比如随身携带的手机、做饭时使用的微波炉,太阳光的照射、做CT检查等,而这些辐射对于我们人体的损害无伤大雅。生活中受到的辐射分为两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中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前面提到手机、微波炉等就属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则包括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以及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又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是指自然界中的天空、大地和山川草木的辐射,这些不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也无需防护;人工辐射主要是医疗照射,做一次腹部CT一次辐射剂量为10mSv(毫西弗,为辐射量的单位)左右、做一次胸部X线辐射剂量为6mSv,那做这些检查到底有没有危害?让我们了解一下,有研究表明当一次辐射剂量小于100mSv时,临床上观察不出人体明显的组织损伤,;一次辐射剂量在100~500毫西弗时,没有疾病感觉,但在血样中白细胞数在减少;一次辐射剂量在1000~2000毫西弗时,辐射会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一次辐射剂量在2000~4000毫西弗时,人的骨髓和骨密度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有内出血、呕吐等症状;当剂量超过4000mSv,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50%的死亡率;当剂量超过6000mSv时,则可能导致致命。生活中遇到的辐射不会致病,那I-125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有多大?
I-125产生的辐射该如何防护?
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规定,与任何I-125粒子植入患者密切接触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5mSv,即0.57μSv/h(微西弗每小时,是衡量辐射剂量率的单位),公众、未成年人及孕妇不能超过1mSv,即0.114μSv/h。而粒子植入术后当天患者穿戴0.25mmpb的铅衣时,距其体表10cm处测量值为0.2μSv/h左右,可达到防护要求,距离粒子植入部位1m处测量值为0.2μSv/h左右,无需防护,距离4m处就不存在辐射污染。当患者无任何防护前提下,距离患者1m就无需防护,近距离接触时可穿戴0.25mmpb的铅衣防护。建议患者在6个月内避免接触儿童及孕妇。做好三大防护:一是时间防护,I-125的半衰期为59.6天,在6个月后紧贴体表可测得的剂量基本接近室内天然本底剂量(我国每年对个人的平均辐射剂量),无需再防护。二是屏蔽防护,根据个人身材选择大小、轻重、保护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的铅衣,尤其注意甲状腺的防护。要注意的是铅衣应悬挂或平铺,禁止折叠,防止内部铅丝折断,影响防护效果。三是距离防护,I-125粒子辐射剂量随着距离的延长而显著减弱,人体距放射源越远,受照射的剂量越少。因此,患者要与家人应尽量保持1m远,如需亲密接触时,最好覆盖铅垫或穿铅衣。
所以,粒子植入身体后,通过正确、适当的防护,不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健康影响!我们要正确看待辐射,切莫听信谣言。在生活中很难遇到一次性大剂量的辐射,所以在疾病发生时,要通过科学的诊断,接受正规的治疗,采取合适的防护手段,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