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一种在视觉发育期间出现的状况,通常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未矫正、高度屈光不正未矫正或形觉剥夺等因素导致。这种状况会使得单眼或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段的正常标准,或双眼视力差异达到两行及以上,其中视力较低的眼即被定义为弱视。儿童的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和敏感期,通常认为关键期为0~3岁,敏感期则延续至0~12岁。
弱视是如何形成的?
人眼的视觉是一点点发育出来,刚出生的新生儿,视力只有0.01~0.02,1岁时,也才只有0.1~0.3的视力,就是5米距离能勉强分辨视力表上几个最大的视标方向;3~4岁时,就可以发育到正常视力水平了(0.8~1.0)。能让孩子视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是丰富的外界物像刺激。在视觉发育过程中,光线的精准折射至视网膜,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光细胞刺激至关重要。这些刺激对于感光细胞的信号识别、传输以及大脑对信号的翻译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当光线未能准确折射至视网膜,感光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时,其信号处理能力将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长时间下来,大脑也难以有效解读这些信号,从而引发视觉功能的下降,形成弱视。
弱视的主要原因
1.形觉剥夺型,就是前面讲到的因为一些疾病,如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病变等,这些疾病相当于遮挡了照相机的镜头,进而阻碍视觉发育。
2.高度屈光不正,一般认为远视超过300度、近视超过600度、散光超过200度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这也是最常见的弱视类型。
3.屈光参差引起的弱视一般是单眼出现,或者一眼弱视比另一眼重。一般两眼近视/远视度相差超过150度、散光度相差超过100度时,就容易出现屈光参差性弱视。
4.斜视引起的弱视,其中内斜最容易引起弱视,是外斜引起弱视的4倍。有些外斜患者也合并弱视,斜视出现后,两眼的注视方向不一样双眼看到不同的物像,这时就会引起视觉混淆。为了避免这种混淆,大脑的视觉中枢就会选择性抑制斜视眼,这只眼就会形成斜视性弱视。
弱视如何发现?
如果孩子眯眼睛,遮挡单眼时孩子会出现烦躁(由于另外一只眼睛视力差,遮挡后视觉不清晰),看东西歪头,或者发现孩子眼睛本身存在异常,比如黑眼珠泛白,也就是角膜白斑或白内障等症状或表现出现时,家长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就诊。
其次就是家长要为孩子建立眼健康档案尤为重要。从孩子出生,我们需要为孩子建立眼健康档案,定期去体检,通过定期检查,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孩子的屈光度数及各项眼部参数,并连续追踪孩子的视力变化情况。每3~6个月复查一次。
弱视如何治疗?
弱视的疗效与治疗时机有关,发病越早,治疗越晚,疗效越差。时机对于弱视的治疗是特别重要,弱视治疗里面有两个时期,分别是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一般是指0~3岁,在此期间如果有一些明显影响视力发育的因素,如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会导致形觉剥夺,会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从而导致弱视。我们就需要通过治疗解除这些因素。如果在3~12岁存在以上病因的,也照样会形成弱视,但由于间歇性斜视。屈光不正等原因而造成的弱视,相对比3岁以内发生的弱视严重程度会略微轻一点,在此过程中给予治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时机。弱视治疗的黄金时间是6~8岁之前,8岁以后开始治疗弱视,疗效就会下降。如果在12岁之后才发现弱视并开始治疗,就非常难治愈了。所以说早期发现弱视,并及时治疗,对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治疗弱视的基本策略:首先需要做的是消除病因:矫正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如有器质性病变,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其次就是对好眼视力的压抑,可以通过遮盖眼罩,也可以通过药物(如阿托品滴眼液)、或压抑膜进行压抑,使好眼的视力下降,迫使孩子使用相对视力差的弱视眼。再次就是通过科学的弱视训练来治疗。传统的视觉训练包括:串珠子、画图以及带各种视觉刺激功能的弱视训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