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是一种普遍运用的麻醉方式,它能帮助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避开疼痛和恐慌,然而也会对患者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动和风险。麻醉医生是一群专业且尽职尽责的医生,他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挑选适宜的麻醉药物和剂量。通过用药和监测的方式,让病人达到全麻的状态,同时确保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的稳定,防止病人出现威胁生命的状况。全麻的苏醒并非一蹴而就,那么麻醉医师是如何让患者从麻醉中醒过来的,这里需要了解全麻的三个阶段。
麻醉诱导
麻醉诱导,这也就是人从清醒状态转为麻醉状态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患者的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麻醉方案,其次由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路,俗称输液扎针。然后在护士的协助下将血压、心电图等设备连接好,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最后由麻醉师开始麻醉诱导,选用麻醉药物和具体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当患者处于全麻后,麻醉师会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来保证患者的呼吸。
全麻维持
全麻维持指患者处于麻醉维持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麻醉医师会不间断地给予患者麻醉吸入,或者是采用静脉通路的方式将麻醉药物持续输注到患者体内,如此来使患者能够长期处于麻醉状态,便于手术顺利进行。全麻维持期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有:观察手术的进展情况,能及时地调整麻醉深度,注意保护患者的脏器功能,整个全麻维持期需注意保证患者内环境处于稳定,做好各项检测,如血压、心率和呼吸等。
麻醉苏醒
麻醉苏醒是指停止麻醉药物追加到患者完全恢复意识到正常状态的这一阶段。在手术完全结束后,麻醉医师也会停止继续追加麻醉药物,等待患者意识恢复正常。当患者体内麻醉药物浓度下降处于一定浓度时,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随之意识也逐渐清醒。直至患者恢复正常自主呼吸,意识恢复正常,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状态时,方可将患者移送至推床,离开手术室,送患者回病房。
需要注意的是全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麻醉药物主要分为三类: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肌松药。镇静催眠药可以使得患者失去意识,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没有任何感知,同时也不会产生记忆。镇痛药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手术应激反应,还可起到降压、减缓心率的作用。肌松药则能让患者肌肉放松,降低手术阻力,提高手术操作的便利性。在选用麻醉药物和剂量时,麻醉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静脉或气管给药的方式,使患者达到全麻的效果。全麻虽然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和恐惧,但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手术麻醉过程的时候,医生会通过手术时间进行麻醉,患者被麻醉的过程中,药物会抑制进入患者的体内,所以从手术开始到结束时,都可以维持被麻醉的效果,等到手术结束时,麻醉的药效也就慢慢消失了。所以,全麻的过程,一般患者不会感觉到疼痛,可以“睡完”整个手术过程。手术结束之后,医生会适时将麻醉药停止,之后患者也会慢慢醒过来,虽然麻醉药没有药效了,但是肌肉还没有完全恢复,也就会出现患者只有意识,但是身体不能动的情况。至于苏醒时间,会与患者的年龄、体质有关。全麻后的患者苏醒得越早,越有利于身体器官能力的恢复,对日后术后的恢复和护理也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我们在见到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前,他已经经历过两次“预苏醒”了,第一次是手术结束,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后,患者如果意识、血压、心率都正常,说明意识已经开始复苏;第二次是患者可以完成睁眼、动脚等指令时。过了这两个“预苏醒”阶段,患者离完全清醒也不远了。虽然全身麻醉,的确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在专业医师规范操作下,其风险都是可控的。全麻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神秘和可怕,所以大家在面对需要全麻的境遇时,该全麻就全麻,不要因为过度的恐惧而一味地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