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脊髓性肌萎缩症,您需要了解的那些事儿
2024-05-22 16:51:49
作者:容秀良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遗传代谢中心实验室,广西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研究所

什么是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Werdnig于1891年首次报道,主要特征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患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主要累及躯干和近端肢体(大臂、上臂),并由此产生全身多系统功能受损。SMA发病率为1/10000~1/6000,携带者频率为1/50~1/40,在儿童致死性常染色体遗传疾病中位于第二位,具有发病年龄早,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致病机制

SMA致病基因是位于5q13.2区域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gene,SMN1),其可编码功能稳定的全长SMN蛋白,95%的SMA患者为SMN1E7纯合缺失,5%为SMN1复合杂合突变。此外,染色体5q13.2上还存在同源基因SMN2,与SMN1高度同源,但二者在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碱基的差异(c.840C>T),导致只有10%的SMN2可编码全长SMN蛋白。因此,SMN1被认为是致病基因,而SMN2则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分型

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脊肌萎缩症分为5种亚型:1.0型患者:一般多见于胎儿或新生儿,胎儿表现为胎动减少,新生儿表现为肌肉反射消失、面部瘫痪、房间隔缺损和关节挛缩,最严重的表现为呼吸衰竭,病儿预期寿命大大缩短,大多数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2.1型患者:即婴儿型,也称为Werdnig-Hoffman病,患者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不佳和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的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躺倒时的“蛙腿”姿势,缺乏头部控制,不能端坐,肋间肌肉薄弱,膈肌相对较小,患者往往出现吞咽功能减弱,由于呼吸肌无力,SMA患儿通常在2岁前出现呼吸衰竭。3.2型患者:即中间型,一般在出生后6~18个月内发病,患者可以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独坐,但无法独立行走。该类患者多出现脊柱侧凸、关节挛缩和下颌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脊柱侧凸和肋间肌无力往往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这些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4.3型患者:即少年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患者一般在出生后18个月~5岁内发病,在辅助物支撑的帮助下可行走。与2型SMA不同的是,这些人大多没有脊柱侧弯和呼吸肌无力等并发症,这个群体的认知和预期寿命一般不受疾病的影响。5.4型患者:在少年之后发病的归分类为4型SMA,它们大约占SMA患者总数的5%,仅有轻微的症状。与3型相似,但是发病在成年期,通常认为在30岁或更晚时候发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

SMA的首次报道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子靶标,SMA的临床试验相对较少,所进行的研究通常涉及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药物。SMA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的阐明为基于增加SMN蛋白表达以治疗SMA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策略包括利用低分子药物或反义核苷酸药物增加SMN2表达,以及病毒载体介导的替代全长SMN1的基因疗法。目前临床上有效治疗该病的药物有限,在中国上市的药物仅有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利司扑兰,价格昂贵且需要终身治疗,并且对于SMA患儿来说,还需要多学科的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预防——携带者筛查

SMA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人群携带率高,致病基因明确,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通过产前诊断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SMA患儿的出生,因此具有进行携带者筛查的可行性。对于普通人群,因该病人群携带率高,携带者并无任何症状,携带者筛查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可针对孕妇进行携带者筛查检测,如果为SMA携带者,则召回其配偶进行携带者筛查。如果夫妻双方明确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或曾生育过SMA患儿,则应该及时到专科门诊进行遗传咨询,并按照专科医生的指导尽早进行产前诊断,即采集胎儿标本(如绒毛、羊水等),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评估胎儿出生后患病的风险,或采用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实现孕育健康宝宝的愿望。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