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重症患者为什么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2024-05-29 11:03:56
作者:屈小江
作者单位:岳池县中医医院
发挥机械通气在重症治疗中的效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救治手段。

一、重症患者为什么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替代通气作为救治呼吸功能衰竭和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手段,其原理是运用机械设备实施呼吸运动的人工干预,该技术涉及对患者气道的管理,包含呼吸机管道等环节。对这些环节特别是导管与气管支气管连接处的精心护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痛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注意事项

1.妥善连接固定人工气道

(1)气管插管的护理

为减轻导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建议将患者头部适当抬高,保持后仰状态。每隔两小时左右,需对患者头部进行转动,以降低局部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搬运患者或调整呼吸机位置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导管造成过度牵拉,同时,选择适宜的牙垫放置于患者口腔,有助于防止导管因患者咬合而移位。

(2)气管套管的固定

固定套管应采用柔软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如纱布带,以避免对患者颈部造成不适或损伤。向气囊注气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注入量适中,避免过度充气。气囊的管理需定时进行,以维持其密封性的同时,减少对气管壁的损害。

(3)非计划性拔(脱)管护理

医护人员未授权的情况下,若患者自行移除气管插管或插管不慎脱落,此现象被定义为非预定性插管脱落。对此,推荐采用鼻插管技术,此法对喉咙的侵害较轻,患者可照常摄入饮食,更易受到患者的认可。针对情绪不稳或认知障碍的患者,适时给予镇定药物,并对其四肢施以适度的固定。常规使用的胶布两端附加一层4厘米乘4厘米的手术保护膜,以增强固定效果。

2.保证人工气道的畅通

(1)防止误吸

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的前提下,建议将患者置于低半卧位,此举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在鼻饲进食时,应保持床头抬高30至45度,以利于食物顺利进入消化道,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进食后30分钟,可将床头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后的30分钟内应避免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以免引起食物残渣的反流。

(2)及时清除痰液

选择适宜的吸痰管是关键,推荐使用直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一半,长度约为60厘米,并设有两个小型侧孔的吸痰管。实际操作中,以下情况应及时进行吸痰:患者出现咳嗽等情况时。吸痰操作应从浅部开始,逐步深入,切忌直接插入到底部,以避免导致患者心跳和呼吸停止的风险。控制吸痰操作的频率和时长至关重要,两次吸痰操作之间,应保证至少5个机械通气周期,每次吸痰时长不得超过15秒,减轻患者呼吸道的负担,防止因频繁操作引发的副作用。

3.控制人工气道的感染

病房采取定期紫外线消毒,以降低微生物污染,同时控制人员流动,规定入室者必须佩戴口罩,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为每位患者配备专用的吸痰用品,确保吸痰过程中无菌操作。吸痰用品隔日更换、消毒,吸痰管采用高温灭菌方法处理。每次吸痰操作均需更换新的吸痰管,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内套管每4小时清洗一次,并进行煮沸消毒,以保持其无菌状态。雾化液等隔日更换,定期对空气过滤器等进行更换和消毒,确保呼吸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患者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防止口咽部细菌移行至下呼吸道,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

4.人工气道撤离的护理

经过一日夜的机械辅助呼吸后,若患者仍保持稳定的呼吸功能和充分的氧合作用,可着手准备拔除呼吸管。进行拔管之前,必须彻底清理患者的呼吸道,特别是气管与咽部的分泌物,并对口腔卫生给予充分关注。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以及是否有气管内出血的情况。

结语

针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研究,确保气道畅通与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关注患者生命征象的波动,提升患者的舒适体验,是辅助治疗顺利进行,增强疗效的重要措施。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