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运动,大作用:踝泵运动小知识
2024-05-31 11:51:26
作者:李津
作者单位: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血流缓慢、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踝泵运动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下肢运动方式,通过提高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

踝泵运动的作用机制

踝泵运动是一种以踝关节为中心的运动方式,它通过小腿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起到了类似泵的作用。这种运动对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流动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血液淤滞的状态,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踝泵运动的实施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动作:跖屈和背伸。当进行跖屈动作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绷脚尖,小腿三头肌会收缩并变短,而胫骨前肌则会放松并伸长。相反,当进行背伸动作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勾脚尖,胫骨前肌会收缩并变短,而小腿三头肌则会放松并伸长。

这种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带动了踝关节的运动,使得下肢肌肉起到了像泵一样的作用。这种泵作用,就像是一个内部的按摩器,不断地推动血液流动,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从而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踝泵运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通过这种运动,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下肢健康,防止各种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

踝泵运动对哪些人群特别有益

1.术后康复者:如下肢骨折、关节置换等手术后的患者,踝泵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久坐人群: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长途旅行者等,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踝泵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专业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后,进行踝泵运动可以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下肢肌肉功能和血液循环。

4.妊娠和分娩妇女、肥胖人群、癌症患者、长期使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的人群、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感染患者、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人群以及吸烟者:这些人群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踝泵运动可以通过增强下肢血液循环,预防DVT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踝泵运动对大多数人都有益,但也有一些禁忌证。例如,血栓形成、股静脉置管、病理性骨折踝部骨折未内固定/石膏固定、骨折影响踝关节功能、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患者,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的实施方法

踝泵运动是一种专门针对踝关节的康复训练,旨在增强该部位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这一运动主要涉及三个基本动作:趾屈、背屈以及环绕动作。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确保身体处于舒适且放松的状态。大腿应该完全伸展,而小腿和脚部则保持自然状态。1.趾屈:这是第一个动作,要求患者将脚尖向下伸,尽可能地拉伸脚趾,这样可以锻炼到与脚掌相关的肌肉。2.背屈:紧接着,患者需要将脚尖向上勾,尽量使脚背靠近小腿,以锻炼另一组肌肉。3.环绕动作:最后,患者需要进行踝关节的360度环绕动作,这有助于提高关节的灵活性。这三个动作合在一起构成一组完整的踝泵运动。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每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进行踝泵运动的注意要点

1.体位选择:可以选择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关键是要确保身体舒适并能正确完成动作。

2.动作控制:动作应缓慢而有力,避免快速或用力过猛,以防伤害。

3.持续时间:在每个动作的最大位置(即趾屈或背屈的极限位置),应保持5~10秒,以充分拉伸和锻炼相关肌肉。

4.活动频率: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一般建议每小时练习5~10分钟,或者每天进行3~4次,每次30~50下。

通过持续和规律的训练,踝泵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还能有效预防因长时间卧床或久坐而导致的下肢血栓形成。

健康小结

踝泵运动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下肢运动方式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提高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踝泵运动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临床治疗和居家护理中应积极推广踝泵运动的应用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DVT的发病率。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