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属于全身性疾病,对肾脏产生的影响较为强烈,多诱发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内坏死性血管炎等病症,且存在急性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损伤的发病风险,患者多由于肾衰竭而死亡。那么你知道风湿病引发的具体肾脏病类型以及影响吗?
肾小球肾炎
风湿病属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类疾病,会导致多种器官炎性反应。肾小球肾炎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中沉积所引发的炎症性肾脏类病症,属于风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在风湿病的作用下,机体免疫系统可能将肾小球中蛋白质错当成外来入侵,形成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此时,肾小球中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进而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发生,肾小球因此受损,并产生功能障碍。肾小球炎症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而恶化,后期可能发生蛋白尿、血尿、水肿。
肾间质性肾炎
肾间质性肾炎是肾脏间质部分产生的炎症性反应,是免疫复合物或免疫细胞受风湿病影响下,在肾间质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
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肾炎综合征,都是风湿病作用下引发的肾脏炎性反应。风湿病患者急性间质性肾炎影响下,会对肾小管的功能产生影响,改变尿液性质并加速肾功能损伤。长期炎症反应作用下,慢性间质性肾炎因此形成,多见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病变,增加慢性肾功能损伤风险,不利于肾脏的正常使用。不仅如此,间质性肾炎综合征也属于风湿病患者中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电解质异常与代谢性酸中毒。
肾内坏死性血管炎
肾内坏死性血管炎是风湿病作用下引发的机体免疫性损伤,累及肾脏、上呼吸道等,病症表现具有多样性。在风湿病患者中,肾内坏死性血管炎多见于肾脏小动脉以及小动脉周围组织处,引发血管壁坏死以及炎症反应。
风湿病患者中,小动脉炎较为常见,致使肾小动脉形成炎症并受损,对肾脏血液供应产生影响,加重肾功能损伤风险。此外,随着血管周围组织炎症的不断发展,肾内坏死性血管炎持续性发展,增加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血管壁发生坏死和破裂,进而诱发肾内出血等。肾内坏死性血管炎易导致肾小动脉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肾组织发生缺血、坏死以及纤维化等反应,加重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形成终末期肾脏病。
如何治疗风湿病引发的肾脏病?
1.肾小球肾炎:风湿病引发的肾小球肾炎疾病应当选择药物治疗、营养干预、疾病症状控制与并发症干预。通常来讲,风湿病引发的肾小球肾炎多选择免疫抑制剂、利尿剂、抗凝剂、维生素等药物进行干预。此外,患者营养干预期间,应保证合理蛋白质摄入,以免加重肾脏负担。日常生活中应坚持低盐、低油脂饮食,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肾间质性肾炎:风湿病引发的肾间质性肾炎多采取综合手段进行临床干预和治疗。药物治疗常选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干预。营养干预期间应保证低脂低盐饮食,并且不宜过度饮水,促进机体代谢。蛋白质摄入应适度,减轻肾脏负担。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高血压有较好效果,利用利尿剂与限制钠盐摄入,保证机体健康。
3.肾内坏死性血管炎:风湿病肾病坏死性血管炎多用免疫抑制治疗干预,多选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干预。对于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对血栓预防以及并发症控制有重要效果,对高血压以及水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ACE抑制剂或ARB等抗血压药物,对肾功能有所保障。应用利尿剂能够抗水肿。贫血患者可以适当补充铁剂或其他补充剂。疼痛以及炎症反应患者,可以选择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帮助缓解疼痛。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运动,保持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