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破伤风科普知识
2024-05-31 14:31:36
作者:鹿黎静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立医院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梭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通常是污染的物体造成的伤口,如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还有一些较少见的感染途径,如表皮伤口、手术操作、昆虫咬伤、牙齿感染、开放性骨折、慢性伤口、静脉药物滥用等。在厌氧环境下(如污染的伤口中)芽孢能够迅速生长为增殖体,释放外毒素从而致病。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破伤风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元,以牙关紧闭、阵发性痉挛、强直性痉挛的为临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随着病情进展,轻微的刺激也有可能诱发全身强直性发作,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起病初可有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张口不便等前驱症状,新生儿则表现为吸吮困难等。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一般持续1~2日。

2.典型症状:肌肉持续收缩,随之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典型表现。由咀嚼肌依次累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与肋间肌群。开始时病人觉咀嚼不便,出现痛性强直,甚至牙关紧闭。蹙眉与口角缩向外下方,形成“苦笑”面容。颈项强直,头向后仰。由于背部肌群力量较强,躯干部肌肉收缩,使得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称之为“角弓反张”。四肢肌收缩痉挛,出现弯肘、屈膝、半握拳等不同姿态的肢体扭曲。在肌肉强直的基础上,轻微的刺激,如声、光、触碰,或是咳嗽、吞咽等均可诱发强烈的阵发性痉挛。

伤口处理

对于小的伤口,可先用清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涂上碘酒,然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到医院进一步治疗。伤口深污染严重没有及时清理的伤口,需在控制痉挛的情况下,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敞开伤口以利引流。

如何治疗?

1.抗生素治疗。甲硝唑、青霉素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甲硝唑、青霉素可同时合用。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施行辅助呼吸、维持良好的通气。病情严重的破伤风病人应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应注意清洁导管,呼吸道湿化和定期滴入抗生素。

3.控制与解除痉挛。破伤风病人若能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而获治愈。可以地西泮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也可以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肌肉松弛剂解痉效果显著,抽搐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但必须在具备气管插管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但必须在具备气管插管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

4.支持治疗。阵发性痉挛与抽搐造成机体严重耗损及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营养困难。重症者可行肠外营养,轻症病人可在发作间歇进食,或经鼻胃管行管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及大量维生素。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如何预防?

1.尽可能彻底清除伤口内的杂质,并且用双氧水冲洗改善伤口的无氧环境,让细菌无法生长。预防破伤风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伤后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免疫球蛋白进行有效的预防破伤风

2.尽早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或破伤风抗毒素(TAT),可缩短病程、缓解病情。因为破伤风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则抗毒血清已无中和作用。首选TIG,只需一次肌内注射。新生儿可以TAT静脉滴注,也可作脐部周围注射。   

3.破伤风抗毒素简称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产生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为异体蛋白,对人体有很强的过敏原性,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使用前需要做皮试,皮试阴性者方可使用。若皮试阳性,可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破伤风疫苗

1.对于所有妊娠期女性,在第16~36周给予两剂TT,2剂间隔在4~8周。

2.第1剂尽可能早,第2剂尽可能在分娩3周前。

3.如果生育期女性规范免疫,可只予1剂加强。

4.如果生育前未采用任何免疫保护措施,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6h内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U。

破伤风预防的常见误区

1.外伤后只有24小时之内注射破伤风针才有效。破伤风潜伏期为1~2周,临床上应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2周内应用都能起到预防作用。因此,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是可以的。  

2.注射过破伤风针后就不会患破伤风。破伤风抗毒素产生的抗体只能在体内维持2~3周,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需要依靠破伤风疫苗产生主动免疫,免疫后身体自动产生抗体,起效慢,但是保护作用时间长可达5~10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