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尿路感染的护理常识
2024-05-29 14:08:20
作者:李金燕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肾内科

随着夏天逐渐临近,又到了尿路感染的高发期,泌尿道感染患者越来越多,尿路感染如果控制不好,会反复发作,很容易引起肾功能疾病。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UTI)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它指的是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侵入泌尿道,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尿路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常见。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指的是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感染。

尿路感染有什么症状?

1.急性膀胱炎:门诊尿路感染就诊患者95%为急性膀胱炎,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尿痛、尿急和尿频,有时会出现肉眼血尿。

2.急性肾盂肾炎:可出现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表现为寒战、发热,可伴恶心、呕吐,体温多在38~39℃,甚至高达40℃,伴或不伴腰痛、尿路刺激症状。

3.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出现低热、尿频、尿痛和腰部酸痛等症状,有时候也可以出现无症状的细菌尿。

4.无症状尿感:患者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但查尿常规却可见白细胞计数很高。

总而言之,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痛、尿频、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90%。

尿路感染的护理

1.合理休息。急性发作时应增加休息与睡眠,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环境。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嘱患者少站立或弯腰。尿频者提供床边小便用具。患者体温超过39℃时可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进行物理降温。

2.饮食与休息。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指导病人多饮水,勤排尿。增加休息与睡眠,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加强生活护理。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观察肾区疼痛有无加剧以及肾区和输尿管行程压痛、肾区叩击痛情况,监测体温、尿液性状、尿成分、尿沉渣镜检以及尿细菌培养结果的变化。如高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且出现腰痛加剧等,应考虑可能出现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等并发症,需及时通知医生。

4.发热护理。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进行物理降温。体温在38.5℃以上时遵医嘱选用药物降温。

5.用药护理。遵医嘱根据药敏给予抗菌药物,注意药物用法、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如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期间要注意多饮水,并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增强疗效、减少磺胺结晶的形成。

得了尿路感染怎么办?

1.积极治疗。得了尿路感染之后,要积极治疗,尿路感染很容易复发,所以要足疗程治疗。尿路感染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2.多喝水。在治疗尿路感染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本身气温越来越高,出汗比较多就容易缺水,如果不爱喝水,身体处于缺水的状态,尿路感染会越来越严重。男性多喝水、多排尿,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废物,还能对尿路感染的部位进行冲洗。

3.调整饮食结构。得了尿路感染之后,想要让它好得快一些,还要注意改变饮食结构。首先要改变口味偏好,不要吃得太辛辣,不要吃得太咸。还要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瘦肉,鱼肉、鸡肉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注意清洁卫生。有些男性之所以得尿路感染,就是没有注意私处的清洁卫生,不注意清洗,不及时地更换内裤。这样细菌很容易在尿道口或者尿路滋生,就会引起尿路感染。想要让尿路感染尽快的好转,就要注意清洁卫生,每天都清洗私处,每天都更换内裤。

5.注意保暖。天气越来越热了,但是注意不要长时间的吹空调,不要把空调的温度开得过低,不然身体的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就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即使把尿路感染治好了,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一次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让尿路感染再次发作。

尿路感染虽然常见,但及时识别和感染后的护理非常重要,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如肾损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