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手爸妈必读:如何应对宝宝的黄疸期
2024-05-31 14:25:22
作者:周艳红
作者单位:南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父母在宝宝出生后可能遇到的第一个健康问题,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引起的皮肤和眼白发黄现象。虽然大多数黄疸是生理性的,通常无害且自行消退,但了解其原因、分类、处理方法以及何时寻求医疗帮助,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带你详细了解如何应对处理宝宝的黄疸期,帮助父母更好地照顾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 生理性黄疸: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黄疸,通常足月儿胆红素<221um0l/L(12.9mg/dl),早产儿胆红素<256umoI/L(15mg/dl)是生理性的,宝宝出生后2-4天出现黄疸,在1-2周内逐渐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对新生儿无害,不需要特殊治疗。

2. 病理性黄疸: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umol/L(12~15mg/dI,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I),具体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黄疸退而复现,并可能伴有其他症状。而这种情况则需要医疗干预,常见原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感染等。

如何识别新生儿黄疸

识别新生儿黄疸的第一步是观察宝宝的皮肤和眼白是否发黄,黄疸通常先从面部开始,然后扩展到胸部、腹部和四肢,以下是一些识别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1. 自然光下观察:在自然光下检查宝宝的皮肤和眼白是否发黄,人造光线可能会影响判断。

2. 按压皮肤: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额头或鼻子,然后松开,观察按压处的皮肤是否显得发黄。

3. 留意尿液和大便颜色: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尿液应为淡黄色,大便为黄绿色。如果尿液颜色深黄或大便呈灰白色,可能标志着黄疸严重。

常见误区与正确认识

在应对新生儿黄疸时,父母需要避免以下常见误区:

1.误区一:黄疸一定是病理性的: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通常无害并自行消退。不要过度担心,但也要密切观察。

2.误区二:停止母乳喂养:有些父母认为母乳会加重黄疸,但实际上,频繁母乳喂养可以帮助宝宝排出更多的胆红素,缓解黄疸。

3.误区三:仅凭肉眼判断黄疸严重程度:肉眼判断黄疸的准确性有限,如果有疑虑,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测。

4.误区四:延迟就医:有些父母认为黄疸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就医。然而,如果黄疸严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延迟就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家长们应如何处理新生儿黄疸

虽然大多数生理性黄疸会在不需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自行消退,但还有以下措施可以帮助减轻黄疸并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1. 增加哺乳次数:频繁哺乳可以帮助加速胆红素的排出,母乳喂养的宝宝应每2-3小时喂一次,每天喂8-12次。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液体,促进大便排出胆红素。

2. 光疗: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的宝宝,医生可能会推荐光疗。光疗使用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宝宝皮肤,帮助分解胆红素,使其更容易通过尿液和大便排出体外。

3. 换血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若黄疸严重且光疗无效,避免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生,医生可能会建议换血治疗,这是一种更为侵入的治疗方法,通过部分替换宝宝的血液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如何预防和管理新生儿黄疸

尽管许多黄疸是不可避免的,但以下方法可以帮助降低黄疸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1. 早期并频繁哺乳:确保宝宝在出生后尽早开始哺乳,并频繁哺乳。母乳喂养有助于加速胆红素的排出,可有效预防黄疸发生。

2. 监测体重和进食情况:定期监测宝宝的体重和进食情况。体重增长缓慢或进食困难可能提示哺乳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3. 保持宝宝温暖:保持宝宝体温稳定,避免体温过低。低温可能影响宝宝的新陈代谢和胆红素的排出。

4. 定期体检:按时带宝宝进行新生儿体检。

虽然新生儿黄疸是常见且多数情况下无害,但了解其成因、识别方法以及应对措施对父母仍至关重要。正确护理和及时医疗干预可保障宝宝健康。黄疸虽常见,但不可轻视,疑虑时应咨询医生并体检。科学护理和合理预防是父母保障宝宝健康度过脆弱期的责任与心愿。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