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为常见使用的降压药类型当中有一种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生成达到降压效果的降压药,就是上述提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如果干咳情况明显可以更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所以需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用药存在的不良情况;另一类较为常见的降压药类型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达到降压效果的药物,这一类降压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钾升高,所以如果本身就存在肾功能问题,就不应该使用这一类药物,在用药方案的制定时需要告知医生自己其他基础疾病存在情况;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收缩能力达到降压效果的药物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用药类型,这一类降压药也是最容易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接受这一类降压药治疗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尤其注意按照规定剂量使用药物,如果一旦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症状需要立即坐卧休息,如果经常出现低血压问题需要及时就诊调整药物或者调整用药剂量。 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无论是哪一种降压药的使用都必须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降压药使用的开始阶段由于并不明确知晓自身身体状况对于降压药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早期就开始使用大剂量降压药,那么可能反而造成低血压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最开始用药的第一个星期内可以用最小剂量用药观察降压效果,如果降压效果不理想医生可能会增加使用两种药物联合降压,在后续的一到两个月左右继续观察血压控制情况,如果整体维持效果较为稳定那么就可以持续以这种用药方案以及用药剂量持续控制血压,有时如果降压效果十分良好那么也可以考虑减去其中一种药物或者继续减小使用药物的用药剂量,最大程度内使用最小的用药剂量达到最为良好的血压控制效果是降压药使用的基础原则,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避免自行增大用药剂量的行为,在没有医嘱许可下如果单凭自己的症状表现,例如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反应就自行增加降压药的用药剂量,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或者严重不良反应,这是极其错误的高血压降压药使用方式。 根据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上述已经提及,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不能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其中的核心定义在于一定要根据医嘱定时定量地使用降压药才能达到最为安全且最为稳定的降压效果,许多患者在高血压的长期病程过程当中,可能十分容易出现自我感觉良好,未出现其他特殊症状反应,或者突然出现特殊症状反应从而自行调整用药剂量,也存在部分患者在定点时间内忘记服用药物,后续自行补充双倍用药剂量,这些都是错误的用药方式,也都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另外不同的降压药发挥药效的时间也具有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长效降压药以及短效降压药,二者之间具有明确的用药时间间隔,过于频繁用药或者自行增加用药间隔时间都会影响疗效发挥,但具体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仍然应该根据医嘱按时服用。 切忌突然停药 在高血压这一种慢性发展性疾病当中,由于整体病程十分漫长,患者基本需要终身服药,有一项极其错误的基础认知会随着用药过程的持续增长在患者脑海中出现——自己每天监测血压都十分稳定,并且都在正常范围值以内,所以可以尝试停止用药。这是绝对错误的思想理念,高血压疾病目前并没有任何特效药能够彻底根治,血压效果维持稳定仅仅是由于持续用药的药物疗效作用下形成的治疗效果,一旦突然停止用药那么可能反而出现血压反弹快速升高,并且出现相关并发症的严重后果,临床治疗当中仅有少数患者可以在长时间的用药并且血压稳定状态下根据整体情况分析,缓慢逐渐减少用药剂量,并且观察减药效果,同样不能完全停药。 培养每天检测血压的习惯 上述所有的用药注意事项内容都需要建立在每天定时监测血压这一项基础习惯之上,许多患者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就是因为仅靠自我感觉以及症状察觉情况选择性用药,但其实正确的用药都需要在服药前测量血压,并且使用的家庭血压计应该是固定使用的同一个血压计,更为良好的习惯是每天测量后使用一个专用的记录本记录每天的血压指标,能够帮助医生在后续复查中调整用药剂量或者用药方案提供更为有效且持续的数据依据。
六、结束语
由上可见,高血压常用的各类西药降压药均具有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用药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来说如果不良反应不能完全避免,那就应当在可选范围内选择不良反应尽可能轻微的药物类型,切记不能由于惧怕用药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或者停止用药,一般来说在医生制订了全面的降压药用药方案,规定了确切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剂量,那么患者就应当完全遵照医嘱每日用药,除非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那么就应及时负责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与用药剂量,绝对不能出现自行调整用药剂量、自行停药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