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根据肌瘤与子宫壁的关系,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三种类型。其中,肌壁间肌瘤最为常见,占60%至70%。
二、病因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易感性:子宫肌瘤患者的女儿患病风险大,同卵双胞胎女性同时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
性激素水平:性激素分泌旺盛的生育年龄女性多发,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肿瘤萎缩、消退;怀孕时,雌、孕激素分泌量增加,肌瘤有增大倾向。
干细胞功能失调:有研究揭示子宫肌瘤可能由单一干细胞的突变导致。
三、症状
子宫肌瘤患者多数没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月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等。
阴道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感染时可出现脓样白带;肌瘤溃烂、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伴有恶臭的阴道流液。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输尿管,可导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液潴留;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疼痛、便秘等症状。
下腹部不适:下腹坠胀、疼痛,腰酸背痛,经期可加重;肌瘤较大时,可触及下腹部肿块。
四、诊断
子宫肌瘤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
五、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肌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或临近绝经期的女性。药物种类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米非司酮等。但需注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可能反弹。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疑似恶变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经阴道、宫腔镜等多种方式。
其他治疗: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焦点聚焦超声消融等。这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六、预防与保健
子宫肌瘤的预防与保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定期体检:建议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等可能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的疾病,应积极治疗以降低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
总结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使得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相信未来子宫肌瘤的诊治将会更加精准和有效。同时,女性朋友们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以降低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