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哮喘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2023-09-27 16:23:33
作者:许婷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尘肺病科二区 主治医师

儿童哮喘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喘息、呼气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在不同年龄段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一般会在2-5岁时出现,发生率在儿童中尤其高。儿童哮喘还可伴有咳嗽、气促、呼吸暂停、口干舌燥等症状。

一、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

以下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哮喘指南的详细诊断标准:

1.轻度持续型(intermittent asthma):

-患者有反复发作、间歇性哮喘症状,每周发作少于1次;

-夜间症状少于2次/月;

-肺功能正常;

-扩张支气管试验后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增加值大于12%且大于200ml。

2.轻度间断型(mild persistent asthma):

-患者有反复发作、间歇性哮喘症状,每周发作1~2次;

-夜间症状3~4次/月;

-日间症状轻微影响日常活动;

-肺功能基本正常;

-扩张支气管试验后FEV1增加值大于12%且大于200ml。

3.中度持续型(moderate persistent asthma):

-患者有较明显的哮喘症状,每周发作3~6次;

-夜间症状大于1次/周;

-日间症状影响日常活动;

-肺功能轻度下降,FEV1占预计值的60%~80%;

-扩张支气管试验后FEV1增加值大于12%且大于200ml。

4.重度持续型(severe persistent asthma):

-患者有严重持续的哮喘症状,每天或多次发作;

-经常出现夜间症状;

-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肺功能明显下降,FEV1占预计值的<60%;

-扩张支气管试验后FEV1增加值大于12%且大于200ml。

二、儿童哮喘的治疗方法

儿童哮喘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易感因素等因素来选择。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

(1)快速缓解药物: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短效口服类固醇、抗胆碱能药等,可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2)控制性药物:主要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口服类固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可用于控制哮喘症状和减少发作次数。

2.控制环境因素

家长需要注意哮喘患儿的生活环境,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吸烟、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尽量避免患儿过敏原的接触。

3.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包括儿童哮喘教育、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等,旨在提高患儿对病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患儿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

4.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能够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症状、过敏原以及家庭因素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改善肺功能,调节机体免疫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6.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基于对免疫系统的改变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7.手动物理治疗:手动物理治疗(manual physical therapy)是一种利用手技来改善病人体表的组织功能、缩小肌肉间隙和缓解病人症状、或预防复发的一种方法。手动物理治疗更注重对特定部位进行手法操作和针对特定症状进行治疗。在哮喘治疗中,手动物理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呼吸困难的程度,增加呼吸道通畅,从而达到减轻哮喘症状的目的。

8.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则更注重利用物理因素通过多种方式对身体进行综合性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康复训练、肺功能训练、支气管扩张等,有助于提高患儿肺功能和运动耐受力。

9.氧疗治疗:氧疗治疗是指通过给予氧气来促进病人血氧饱和度的提高,以缓解呼吸困难,降低呼吸频率,缩短疾病持续时间等。

三、预防措施

1.家庭环境改善:家长或者家属应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二手烟的存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等。

2.健康饮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帮助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而过多或过少的进食会影响哮喘病人的肺功能。

3.睡眠保障: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哮喘患儿的身体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家长应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睡眠习惯。

4.控制感染:哮喘患儿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从而加重病情。家长应该注意清洁卫生,尽量避免与感染源接触,保持环境干净和消毒。

儿童哮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其治疗及预防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具体病情、病因及相应因素。儿童哮喘早期的及时诊断及科学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病情变化,及早寻求医生的帮助,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对于儿童哮喘的治疗和控制会越来越规范和有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