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VTE)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在妇产科人群中发病风险很高。妇产科静脉血栓病泛指妇女在怀孕期间、产后以及妇科手术后发生的静脉血栓。它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种类型。一旦发生,轻则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1.血流缓慢或瘀滞。血液在静脉内流动速度减慢,尤其在下肢,会导致血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聚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栓。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压迫骨盆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引起静脉血流缓慢。长时间卧床、制动,也会引起下肢血流瘀滞。
2.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收缩功能下降,促进血小板聚集。妇产科手术、剖宫产等都可能造成盆腔静脉损伤,妊娠期雌孕激素升高也会改变静脉壁的结构和功能。
3.高凝状态。妊娠期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呈现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Ⅷ、Ⅹ等水平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纤溶活性减弱。产后2~3天内,这种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
二、妇产科静脉血栓病的危险因素
1.个人因素:年龄>35岁,肥胖(BMI>30kg/m²),吸烟,静脉曲张,既往VTE病史或有VTE家族史,血栓前状态(如抗磷脂综合征、凝血因子异常等)等。
2.妊娠相关因素:多胎妊娠,辅助生殖,孕期并发症如先兆子痫、产后出血等,剖宫产术后,长时间卧床等。
3.妇科相关因素:妇科恶性肿瘤,妇科手术如全子宫切除术,使用雌激素类避孕药,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三、妇产科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最常累及左下肢。典型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温升高,静脉曲张。也可表现为患肢沉重、酸胀等非特异性不适。小腿胫后肌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肺栓塞(PE)。PE的症状更不典型,主要取决于栓子大小、部位和患者心肺功能。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气短、胸闷等;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呼吸衰竭、休克。
3.其他栓塞。髂静脉、股静脉等处的血栓也可发生,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肿胀。脑静脉窦血栓可引起头痛、意识障碍、癫痫等症状,是孕产妇脑卒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四、妇产科静脉血栓的诊断
1.彩色多普勒超声:简便、无创、价廉,是筛查和初步诊断DVT的首选。
2.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创伤性强,孕妇慎用。
3.磁共振静脉造影:无辐射,可与超声联合应用,提高诊断符合率。
4.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升高提示DVT或PE可能,但特异性不高。
五、妇产科静脉血栓的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制动;穿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适度饮水,避免脱水;纠正肥胖,戒烟,控制其他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缩短手术和卧床时间;对高危产妇进行产前、产时、产后的连续监测。
2.药物预防。对于有明确危险因素,尤其既往有VTE病史的孕产妇,可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抗凝预防。LMWH不通过胎盘,也不在乳汁中分泌,是目前公认的孕产期抗凝的首选药物。常用的LMWH有那曲肝素钙和达肝素钠等,按体重给药,疗程因人而异。对有禁忌症的患者,可选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妇科手术后预防性使用LMWH至少7~10天。
六、妇产科静脉血栓的治疗
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给予恰当的抗凝治疗,以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栓塞。妇产科VTE的急性期首选药物是LMWH,按全治疗量(如那曲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给药,持续至少5天。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因其致畸性,在孕期禁用。对确诊PE的重症患者,可在专科监护下给予溶栓治疗。对有生命危险的广泛型DVT,可采取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等方法,预防致死性PE的发生。
等病情稳定后,可将LMWH改为预防剂量,持续治疗3~6个月。对部分高危人群,如反复VTE病史、血栓形成倾向等,可延长至产后6周甚至终身。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了解血栓的进展情况。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
妇产科静脉血栓病虽为多发病,但仍常常被忽视。孕产妇和妇科患者同时面临着诸多生理性和获得性的VTE高危因素,加之静脉血栓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因此,对妇产科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做好风险评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一旦确诊VTE,要及时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