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CT检查我们并不陌生,CT检查技术也被称之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生成横断面或三维图像的影像诊断方法。CT检查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不同密度的各类组织结构,比如骨骼、血管、脏器等等。CT检查有口皆碑的原因在于:其分辨率较高,可以实现多角度观察且快速成像等优势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变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当中。虽然我们对于CT技术并不陌生,但是关于CT检查你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CT检查的相关话题,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一、CT检查的排数是什么?
我们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当中,经常听到相关工作人员说CT检查的排数,很多人不理解这一“排数”究竟是什么?其实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说,CT检查的排数,其本身是指CT机器的切片数量。较为常见的CT机器有16、64、128、256等,排数越高,也就意味着每次CT扫描所获得的切片数量也就越多,从而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详细且精准的三维成像数据。
有很多人问:“CT检查的排数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实像是一般常规检查或者是特定部位的检查来说,低排数的CT机器是可以完全满足临床患者的实际需要,且该类低排数的CT机器检查性价比更高。但如果对于一些特殊疾病或诊断一些复杂的疾病,就需要高分辨率、高速度的高排数CT机器扫描,从而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检查结果参考。
所以在CT检查的过程当中,排数并不是越高越好,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CT检查成本等多因素,选择适用于患者的排数。
二、CT检查的辐射量具体是多少?
一说到CT检查,很多人的第一刻板印象就是:CT检查存在诸多辐射。其实长期且频繁地接受CT检查,确实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辐射危害,因CT检查所应用的X射线属于一种电离辐射,会对人体的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
CT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以毫西弗(mSV)为单位进行衡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一次头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大约在2mSV左右,而一次腹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可能高达10mSV。但是在进行CT检查的时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比如限制无必要的CT检查或优化检查参数、使用辐射剂量检测系统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等等,均可以有效降低在CT检查过程当中,辐射可能对患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
三、CT检查的应用范围
有很多人知道,CT检查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具体CT检查适用于哪些疾病还比较模糊。
一般来说,像腹部疾病、胸部疾病、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可以通过CT检查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变的评估,比如脑出血、肺结核、骨关节炎、冠心病、膀胱肿瘤等等。不仅如此,CT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其他器官或系统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建议患者进行CT检查,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参考。
四、CT检查的注意事项
做CT检查之前一定要做好各类准备工作。通常来说,腹部CT检查尽量安排在上午十点之前,相关患者一定要记住,不要吃早餐,也不要喝水,听从医生的嘱咐。而对于盆腔CT扫描来说,扫描前可以适当饮水,且适当憋尿,等待膀胱充盈之后即可进行CT扫描。但是这里所提到的是适量憋尿,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CT扫描成像的准确性,但也不要过度憋尿,避免造成器官压迫。
如果是特殊的患者,比如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在CT检查之前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患者在检查的过程当中,也不要过于担心,放松心态即可。但是这里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CT检查之前一定不得佩戴任何金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该类金属可能会对CT检查所产生的影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CT检查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具体检查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