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胆管结石类型就是肝内胆管结石,通常称作肝胆管结石,该结石主要位于患者左右肝管汇合以上的各个分枝胆管当中,结石常呈棕黄色或黑色,易碎。临床中,肝内胆管结石为肝胆系统中处理较为困难的一种疾病,部分患者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原因目前在医学上还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其形成通常与遗传和发育、感染、饮食和生活习惯、地域、水源质量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1.遗传和发育。人体肝脏中的胆管结构形似于树木的树根,呈现出多分支。其中存在的某一只细小的胆管会因为不断发育而出现较大的成角比,会造成胆管内胆汁出现流通不顺畅。当胆汁出现淤积或滞留时,则有较高的小结石形成风险。此外,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家族中父辈、母辈或父母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几率高,则其孩子可能也会有较高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生风险。其可能同遗传以及发育等存在关联性。
2.感染。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损伤而引起的感染,这些都是引发肝内胆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当肝内的胆道感染以后,细菌会分泌各种酶促使胆红素钙过饱和,过饱和的胆红素钙与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细菌、炎性渗出物、金属离子、脱落的上皮细胞、寄生虫等结合形成结石。
3.其他因素。引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因素除了与遗传发育、感染等因素有关外,还会受到饮食和生活习惯、地域以及水源质量等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某些人或某些区域有高脂饮食习惯,或日常饮食中喜欢食用含较高胆固醇的食物,这些因素会引起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出现失衡问题,进而增加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临床中,所使用的治疗药物,仅能帮助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实现彻底的治愈,一般常选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
2.微创保肝取石。该治疗方式主要是使用ERCP内镜作为治疗基础,通过ERCP内镜在胆总管下端出口位置使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先进行扩张,扩开胆管开口。然后,通过扩张的胆管开口将ERCP内镜进入到胆总管及肝胆管中,其目的是通过球囊扩开肝内胆管内径,畅通取石胆管,该方式能够确保存在于肝内的胆管结石被一次性全部清理干净。
3.其他手术方法。(1)胆管切开取石术:该手术为临床中最基础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切开狭窄的胆管部位,并将1~2级肝管显露出来。此时,手术操作者能够直观的看到胆管中结石情况,进而保证取石工作顺利完成。若结石不能看到可通过切开的胆管放入胆道镜,并在直视下通过取石钳或取石网篮取出肝内胆管结石。对于肝内胆管较大的结石,取出困难,可使用激光或液电碎石机碎石后再进行取石。(2)胆肠吻合术:当患者实施完高位肝管切开取石手术以后,为了能够使胆管狭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便于术后顺利排出残留于肝内胆管的结石,通常可以采用胆肠吻合术。(3)肝切除术:对于肝内胆管结石仅局限于某肝段或肝叶,结石难于取出、存在结石的肝组织发生纤维化萎缩或疑有恶性,则可以切除有结石的肝段或肝叶,该治疗方式,能将结石的再生源部位彻底的切除,同时可避免病变肝组织发生癌变的风险。(4)肝移植术 :若是患者整个肝内胆管中布满了结石,并且结石无法彻底清除,同时伴有门静脉高压、胆汁性肝硬化的终末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则可选择肝移植手术进行治疗。
4.胆管内残石的处理。针对行了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并在胆道留置T管引流的患者,若术后进行T管造影检查时,发现胆管内仍然有残留结石,则应在T管窦道形成以后,将T管拔除,顺着T管窦道插入胆道镜并使其进入胆管内,在胆道镜的直视下,借助取石钳、取石网篮等工具将胆管中的残余结石取出。对于胆管中体积较大的、嵌顿的残余结石,则可借助机器进行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他方式碎石,待胆管中大块结石、嵌顿结石变成小块结石之后,再借助取石工具将其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