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面经常会听到关于平均住院日的管理,他对医院的管理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来认识一下。
概念
平均住院日(ALOS):指一定时期内每一个出院者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平均住院日是一个评价医疗效益和效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比较硬性的综合指标。它的计算方法等于“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与“出院人数”之比。即:平均住院日=出院患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人数。
实施平均住院日管理的目的
实施平均住院日管理是为了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院效率及效益。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常见措施
合理地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相对减少患者医疗费,加快病床周转,对于患者和医疗机构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很多医院都从各方面着力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平均住院日,常见有这些措施:
1.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是由医疗、护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对某些疾病,以循证医学依据为基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时间要求的标准化的诊疗计划。它结合相关的诊断、治疗要素等,在预定时间范围达到预定的医疗效果。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对比,对某一疾病诊疗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相当于可以比较明确对于该疾病检查、操作、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并明确相应时间节点,所以对于疾病治疗的时间起到一定的掌控作用,所以,采取对病种治疗采取临床路径管理,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
2.实行“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评价与管理。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临床科室对于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住院患者实行全科大查房,组织全科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等进行详细讨论,及时分析患者长时间住院的原因,提出下一步诊疗计划并执行,形成记录归档病历中。同时,临床科室应及时将本科室“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情况上报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部门也须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应负责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评价与监管。定期对科室上报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存在问题及建议反馈临床科室。
3.执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互认,减少患者住院等候时间。根据检查结果互认制度的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行检查结果互认,可以让患者在入院时免去部分在外院已经做了的检查,可以节省住院时的检查时间,通过检查结果互认达到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目的。
4.推广微创手术、开展日间手术。在病情、医疗技术允许的条件下,推广微创手术,使手术创伤降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从而缩短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而对于较为简单的手术,开展日间手术同样可以提高效率,使患者花费较短的时间得到精准的治疗,以上两者都可以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
5.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缩短影响“平均住院日”各环节的等候时间。例如,医疗机构可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展住院前预约检查,通过预约检查合理安排好住院患者的基本检查项目、术前常规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提出合理的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技、辅助科室与临床科室间检查结果(放射影像、心电图、超声、检验报告等)的实时报告,有效地缩短患者住院期间、术前及术中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可以增加科室间病历资料共享的功能模块,使临床科室之间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跨科病历资料查询、处理,提高院内会诊及科室疑难病诊疗效率。
6.优化流程、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场地、设施设备、药品、耗材等医疗资源,优化患者就医就诊各个流程,从而缩短平均住院日。医院的门诊、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科室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早上班、晚下班、周六、周日加班”等措施,减少就医等候时间,解决CT、磁共振、超声预约时间及发报告时间长的问题,这类措施也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住院日并非越短越好,平均住院日的长短同时还与患者、病种的构成和手术种类有关。在保障患者安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较短的平均住院日能提高效率,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就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