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胰酶异常激活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疾病,可能引发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它通常发生于成年人,年发病率为5/10万~30/10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胆石症、酒精和高脂血症是中国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0%以上。根据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可以分为轻症、中重症和重症,且按病理分型分为间质水肿型和坏死型。
一、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 胆道疾病:胆囊结石、胆道感染等都会造成胆总管、胰管阻塞,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
2. 酗酒:酒精会刺激胰腺的分泌,引起腺泡细胞的损害。在体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酒精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从而促进了炎症的发生。
3. 胰管阻塞:胰管狭窄、肿瘤、胰腺分裂等都会导致胰管堵塞,引发急性胰腺炎。
4. 十二指肠疾病:如果发生炎症,比如球后溃疡、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结肠憩室炎等,也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
5. 代谢障碍: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代谢障碍也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
6. 感染: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肺炎衣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炎症反应等也会引起急性胰腺炎。
二、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1. 腹痛: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及发热等。腹痛通常发生在胆石症发作后或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后。疼痛的程度和性质轻重不一,轻者上腹钝痛,重者绞痛、钻痛或刀割痛,常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
2. 恶心、呕吐及腹胀:急性胰腺炎起病时即伴恶心、呕吐、腹胀,常在进食后发生。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液体,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3. 发热:水肿型胰腺炎者可有中度发热(<38.5℃),少数为高热;出血坏死型发热较高,且持续不退。
4. 低血压及休克:多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导致,在病初数小时内出现低血压及休克,提示胰腺有大片坏死。
5.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胰腺炎常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
三、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1.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吸氧、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则包括应用解痉止痛药、补充体液、促进胃动力、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等。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症患者,大多数急性胰腺炎患者都需要先接受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存在胰腺脓肿、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等情况的重症患者。手术方法包括胆囊切除术、小网膜腔胰腺区引流术等。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四、急性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1. 减少诱因:纠正不良习惯,禁止饮酒,保证饮食规律,能够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作。
2. 饮食调理:养成合理的饮食结构,尽量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以温性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保证营养均衡。
3.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熬夜,以免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4. 生活条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也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或者打太极拳,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5. 控制疾病:如果自身患有高血脂或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有利于预防急性胰腺炎。
五、结语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危险的消化急症,但只要我们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通过减少诱因、饮食调理、劳逸结合、控制疾病等方法,我们可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也能够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让我们共同关注急性胰腺炎,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