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遇到溺水,该如何抢救
2024-06-14 10:31:47
作者:佟艳昆  于东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

当我们遇到溺水情况时,抢救过程要迅速且有条不紊,并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人文关怀,下面为大家总结溺水抢救措施。

一、遇到溺水的抢救措施

炎炎夏日来临后大家都喜欢到水域附近进行游玩,在发现有人溺水后一场和死神赛跑就悄然开始,那一刻就显得十分珍贵,因为抢救溺水人员的生命就在一瞬间。

(1)呼救与报警:当我们看到有人溺水后,第一时间要进行高声呼喊,并用清晰的声音来吸引周围其他人注意,让他们帮助报警。同时还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电话中还需要冷静地描述溺水发生地点以及具体情况和溺水人员的情况,便于急救人员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水中营救:该抢救措施仅限于具备游泳技能人员,水中营救是抢救溺水人员最直接有效的救援方式,但是并不能盲目地下水进行救援。施救人员必须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以及水域环境是否安全等。下水前要尽量的携带好营救设备,例如救生圈或浮板等,从而增加救援的成功率。在营救时还需要尽量地保持冷静,并用正确的营救技巧,避免由于救援不当给溺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3)出水后处理:成功营救溺水人员后,相应的紧急措施就随之而来。首先我们需要立即对溺水人员的意识以及呼吸情况进行检查,若溺水人员意识清晰,但有呕吐以及呼吸道不畅的情况,则需要立即为患者清理口腔和鼻腔异物,保证呼吸道顺畅。同时还需要用温暖的语言来安慰溺水人员,避免其紧张以及恐惧。如果溺水人员失去意识或呼吸已经停止,这种情况则是十分危急的。此外就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进行胸外按压时要保证力度适当,节奏平稳,从而达到有效按压。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还需要保持呼吸道开放,避免出现漏气或是误吸等。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保持持续的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溺水人员意识恢复。

(4)做好保暖工作并观察患者情况: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时需要对溺水人员做好保暖工作,可以用干燥的毯子或衣物包裹溺水人员的身体,避免发生体温过低造成伤害。同时还需要观察溺水人员生命体征以及意识是否清晰,若患者出现恶化则需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5)送医治疗:当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溺水抢救工作就进入到新的阶段,此时就需要将溺水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采取的抢救措施详细的告诉医护人员,便于医护人员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送医途中,还需要对溺水人员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保证溺水人员生命体征平稳。

二、如何预防溺水

做好预防溺水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溺水不仅会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还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悲痛。为有效避免溺水事件发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

首先,若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学习游泳技能是预防溺水的重要基础。掌握最基本的游泳技能不仅代表拥有自救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其次,我们在外游玩时需要注意水域是否安全,必须要对水域情况进行了解,不得去一些尚未开发的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进行游玩。还需要对水域深浅以及水质等进行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让我们作出明智决策,保证我们可以在水上安全游玩。

此外,遵守安全规则是预防溺水的重要保障,游泳场所中我们要严格的遵守相关规定,尊重安全人员的指导,并保持警觉,不得擅自进入到危险区域。同事说还需要避免单独行动,尽量和亲朋好友共同游玩,降低意外发生可能性。

同时,一些水域区域配备救生设备也是预防溺水的重要举措。救生衣、救生圈等设备都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平衡性。

最后,在进行游泳或是水上活动前,我们需要对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避免身体出现不适。同时也不能在醉酒或是身体疲劳的情况下下水,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来说,需要在游泳前咨询医生建议,保证自身身体状况能够进行水上活动。同时还需要加强预防溺水地宣传教育,积极的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溺水危害的认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课程,强化学生认知。社区则可以组织溺水预防以及溺水自救知识讲座,引导人们能够重视水上游玩安全。

综上所述,溺水抢救工作是需要迅速且准确执行的一项任务,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抢救后,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溺水人员生存率,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预防溺水工作,从而降低溺水事件发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