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心脏病治疗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无导线起搏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心脏起搏器,正逐渐在医疗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患者的福音。那么无线起搏器为什么会如此流行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来了解一下这个无线起搏器的具体优势以及应该如何去自我护理。
什么是无导线起搏器呢?
无导线起搏器,作为一种无需导线连接的心脏起搏装置,是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导线于一体的新型起搏器,无需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而以微缩胶囊的形式植入患者的心腔内,该起搏器的体积和重量为传统起搏器的1/10,其功能却与传统的心室单腔起搏器无异,同样具有频率应答及自动阈值管理等功能。 相较于传统起搏器需要在胸部开切口并连接导线至心脏内壁的复杂过程,无导线起搏器通过血管直接植入心脏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胸部无皮下切口和囊袋,显著降低了传统起搏器所存在的感染、脱落或电极断裂等风险,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及美观,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治疗体验,使患者能够过上更正常的生活。无导线起搏器的内部电池寿命长达十年以上,减少了更换设备的频率,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的稳定起搏支持。同时,该装置通常配备智能化功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心脏节律的变化,实现个性化的心脏起搏解决方案。
然而,手术植入仅仅是开端,为了确保这项高科技设备能够发挥最佳效果,患者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自我护理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它的存在并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应该怎么自我护理?
如果您或您的亲人刚刚接受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那么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在术后当日和次日保持轻度活动,不举重物。避免爬楼,手术后48小时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如需要爬楼梯可慢慢走上楼梯。可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动,也可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练气功、太极拳、种花、养鸟等低强度活动为宜。
2.X光透视,CT扫描和 MRI检查是安全的(MRI检查前需要告知心内科医生,并进行参数调整)。无导线起搏器在植入6周后方可行磁共振检查(1.5T/3.0T),应根据厂商说明书的要求对起搏器进行参数调整并与放射科医师确认扫描的要求。扫描后应再次对起搏器电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关闭磁共振扫描模式。
3.术后一周不要泡澡、游泳、桑拿等直到伤口完全愈合。观察导管插入的手术部位有出血、肿胀、发红,渗液等异常现象,请去医院就诊。
4.我们要养成每天测量脉搏的好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请您用手指触摸手腕,数一数自己的脉搏,并记录下来。如果您发现脉搏过慢,或者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让医生帮您检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5.医生在手术后给您一张起搏器身份卡,上面记录了您的基本信息和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请您务必妥善保管,并随身携带。在过安检、乘坐高铁等特殊场合时,您可以主动出示此卡,以便安检人员了解情况,确保您的安全。
6.定期医院起搏器门诊随访复查。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个月均需进行随访,以后则按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时医生会检查电池的状态以及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起搏器的预期寿命约为10~12年(具体使用年限会根据起搏比例,输出电压有所变化)。当接近电池耗竭时,应增加随访频率。随访时,请您留意医生的叮嘱,并及时反馈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医生建议您更换起搏器,也不要惊慌,这是起搏器的正常“换季”,并不意味着出现了问题。平时,您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暴饮暴食、熬夜等行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的进行身体锻炼,对于起搏器患者的康复也大有裨益。
总之,无导线起搏器虽然先进,但仍需要我们学会自我管理和保养。通过日常监测、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访等措施,我们完全可以与“小伙伴”和谐相处,携手共度美好人生。如果您对起搏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医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您一定能重拾健康活力,开心无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