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会引起身体出现骨折,比如外力冲击后出现骨折,或者跌落后出现骨折。骨折是指由于外力冲击或多种因素,导致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疾病,包括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在骨折之后,及时的治疗固然重要,治疗之后的康复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骨折不可怕,科学护理助您快康复!那么,骨折之后应该如何护理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注意劳逸结合
在骨折之后,劳逸结合非常重要。首先,在骨折之后的一周左右,患者应当禁止任何活动,保持绝对休息,尤其是骨折部位,因为骨折部位还没有完全长好,如果运动可能会出现移位的风险,因此需要将其固定,并尽量保持卧床静养。但是,在骨骼逐渐恢复的期间,患者是可以适当活动的,因为长期卧床休息并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会出现压疮、静脉血栓,也可能会损失肢体活动功能。建议在骨骼长好之后应当适当增加运动量,并积极接受康复运动,让骨折部位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肢体功能,避免长时间静止状态导致活动能力丧失。
注意保持固定
固定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将骨折部位复位之后,固定能够促进骨骼以正确的方向愈合。一般来说,固定可以分为手术固定与外固定方式,二者的护理方式各不相同。首先,如果患者接受的是手术固定,一定要注意固定部位的稳定,注意安全,尽量不要触碰固定部位。其次,如果患者接受的是外固定,比如石膏固定,在石膏完全变干之前一定要禁止挤压,否则可能会导致石膏变形,不但会影响固定效果,还会导致局部血运不畅。最后,对于外固定的患者来说,在生活中还应当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的稳定,并适当将患肢抬高一些,促进血液能够顺利回流,避免出现静脉血栓。
注意卧床护理
部分患者在骨折之后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卧床,比如下肢骨折的患者无法下床活动,而卧床期间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卧床期间,建议患者使用硬板床而不是柔软的床垫,尤其是骨折部位下应当有一些硬物,能够支撑骨折部位,避免骨折部位的长期用力出现移位。其次,由于患者需要使用硬板床,可能会增加压疮出现的风险,因此患者应当注意定期翻身,每隔两至三小时就要翻身一次,减少身体局部皮肤受到的压力,从而预防压疮。最后,在长期卧床期间,静脉血栓也是需要注意的,如果患者是下肢骨折,可以适当将下肢抬高15°左右,让下肢静脉血液能够顺利回流,从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注意合理补钙
对于老年人或者儿童来说,在出现骨折之后,补钙也非常重要,能够促进骨骼的顺利愈合。首先,钙元素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充,患者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吃一些钙元素含量高的食物,包括小白菜、菠菜等蔬菜,鹌鹑蛋、鸡蛋等蛋类,牛奶,牛肉、羊肉等肉类以及豆腐,这些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其次,患者也可以直接服用钙剂补充钙元素,应当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选择钙剂,避免盲目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补钙同时,维生素D的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维生素D能够直接影响身体对钙元素的吸收效果,建议患者可以通过日晒的方式来补充维生素D,在紫外线适宜的情况下让阳光直射皮肤,不要用玻璃隔绝,能够增加身体对钙元素的吸收效果,从而促进骨骼的顺利愈合。
注意心理护理
对于骨折患者来说,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因为骨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疼痛感,对患者的心理也是一种打击。首先,患者应当正确认知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不要抱有过多担心,因为大多数骨折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只要及时进行治疗,都可以恢复良好。其次,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疼痛感出现焦虑、急躁等情绪,家属应当注意安抚患者,患者自身也应当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不要由于情绪影响正常生活。如果患者疼痛较为明显,还需要对患者实施一些镇痛措施,通过药物来抑制局部中枢神经传导,抑制患者的疼痛感,从而帮助患者缓解情绪。
注意饮食护理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饮食的护理也很重要。首先,在刚出现骨折之后,患者应当注意清淡饮食,因为此时患者需要活血化瘀,患者可以适当吃一些水果、鱼汤、豆制品、蔬菜等等,促进饮食能够顺利消化,避免出现消化不良。其次,在骨折中期,大部分淤血已经消散,此时可以吃一些鸡汤、骨头汤、动物肝脏等等,促进骨骼的顺利愈合。最后,到了骨折晚期,此时患者已经接近恢复,没有特别饮食禁忌,注意健康饮食即可,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否则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骨折后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做好护理措施,促进骨折的顺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