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通常应用于大型手术中,通过静脉内或吸入给药方式进行。为了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麻醉师可能会结合这两种方式,并辅以其他药物。不同的方法结合,旨在保证麻醉过程更加顺畅,避免患者因其他因素而觉醒。在进行全身麻醉时,医生会使用呼吸机来辅助患者的呼吸系统,因为全身麻醉剂会暂时麻痹患者的呼吸道。
二、常见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哪些?
全身麻醉作为一种常见辅助性治疗形式,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整个身体都处于麻醉状态,能让医生在手术期间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则处于深入睡眠状态下,不能感知外界事物,便于医生开展手术操作。
1.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方法就是通过静脉通道输注麻醉药物,保持卧位状态,通过相应的麻醉药物,使用相应剂量,通过输液器方式将麻醉药物输注到身体当中。在麻醉药物起效之后就可以实施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手术操作中,还要持续静脉输注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效果,通过观察患者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保持良好麻醉状态,手术医师也可进行后续治疗。
2.吸入麻醉:患者接受吸入麻醉也要保持仰卧位状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药物以及麻醉剂量,加入到呼吸机当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前连接麻醉机专用面罩以及管道,有效控制药物的流量,顺利放置到患者的口鼻当中。一般需要借助呼吸机,从而促使麻醉药物逐渐进入到患者身体当中。在麻醉药物起效后就可将麻醉机气管插管导入其中,患者通过持续性呼吸可以保持良好的麻醉状态,便于后续治疗操作。
3.复合麻醉:符合麻醉开展之前也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准备好麻醉药物,合理控制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通过输液器将麻醉药物输注到患者的机体当中,麻醉药物起效之后就要进行气管插管,通过麻醉机将药物持续输注到患者机体当中。复合麻醉方法的操作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操作,由专业麻醉师进行控制,特殊手术在麻醉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开展之前予以神经阻滞过程,因此麻醉师应该要全程观察,进行合理控制,合理药物以及麻醉形式。
三、全身麻醉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正规的麻醉医生操作下,全身麻醉会影响人的大脑。麻醉药物只会给身体带来暂时的作用,并不会对人的智力或记忆力带来影响。全身麻醉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平时人可以通过咳嗽以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然而全麻患者会短暂失去呼吸功能,肌肉也会松弛,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将异物吸入肺部,但不会做出咳嗽反射,导致异物吸入肺部,引起肺炎。因此患者在实施麻醉前,一定要禁食禁水,也就是说要做到不吃不喝。这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胃内的食物和液体反流到咽腔和口腔后被误吸入气管和肺里。所以遵从术前禁食禁水的原则,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全身麻醉过程看似平静,其实患者的全身各个系统都经历着不同的挑战,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全麻是可怕的。如果患者术前准备充分,如血压、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戒烟戒酒等;术前检查完善,使麻醉医生可以更完善的评估各个系统的状态及代偿能力;再加上术中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
四、全身麻醉的三个阶段
1.诱导期:麻醉诱导的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这一阶段仅仅会维持几分钟。病人在这几分钟之内会发生如下变化: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呼吸频率从每分钟16-20次到呼吸停止(转入辅助呼吸状态);痛觉逐渐消失;对身体不利的神经反射得到抑制;血压、心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等。在患者停止自主呼吸、肌肉松弛后,麻醉医生会进行气管插管或放置吼罩,使麻醉机与患者的呼吸道形成紧密连接,之后用麻醉机维持患者呼吸运动。诱导期间患者身体各器官状态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2.维持期:此时需要维持麻醉用药,诱导期的麻醉药物作用效果时间比较短,期间需要持续吸入麻醉药物维持,整个手术期间都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予以处理。
3.恢复期:手术即将结束时就要逐渐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患者进入到麻醉恢复期,随着停用麻醉药和药物在体内的不断分解代谢,患者的呼吸、意识将逐渐恢复,当患者的呼吸功能、肌力恢复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将拔除气管导管、喉罩。
全身麻醉是手术患者比较重要的用药方案,一般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在药物应用之后会出现一些反应症状,此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监测,掌握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必要情况下予以用药干预,保证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