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麻醉医生带您了解分娩的麻醉方式
2024-06-18 16:44:50
作者:李文锋
作者单位:长沙县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女性在分娩时的体验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充分体现了更为人性化的关怀。同时,在面对分娩困难,需要采取剖宫产的情况下,先进的麻醉技术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分娩麻醉方式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那些面临生产的准妈妈们!

生产的方式

1.剖腹产手术,又称为剖宫产,通过在母亲腹部和子宫进行切口,以确保在无法进行正常分娩的情况下安全取出胎儿和胎盘。

2.阴道分娩,又称为自然分娩或顺产,是生产的生理过程,指的是胎儿未经手术,通过母亲的阴道自然娩出。

生产麻醉的常见形式

1.顺产的麻醉方式

分娩镇痛:又称为无痛分娩,目前在顺产中应用比较频繁。将适量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以此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从而实现降低产妇的疼痛感的目的。优点:(1)控制疼痛:能有效抑制分娩时的剧烈疼痛,提高产妇的分娩舒适度。(2)保持意识:产妇在麻醉状态下仍可保持清醒,充分与医护人员互动,配合分娩。(3)助于顺利分娩:有助于减少产妇的焦虑感和紧张情绪,更好地适应分娩过程。缺点:(1)延长产程:部分产妇在无痛分娩期间可能会延长产程。(2)低血压:这种情况不用担心,医生可以通过定时监测、处理等措施来预防。(3)并发症:例如麻醉药物过敏等,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2.剖宫产麻醉的方式

(1)半身麻醉:常见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产妇腰椎第3、4节之间穿刺,硬膜外穿刺针先穿刺到硬膜外间隙,腰穿针再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穿透硬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从腰穿针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一定剂量的局麻药,随后拔出腰穿针。之后将硬膜外导管植入硬膜外腔,最后将硬膜外穿刺针拔出。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快速起效的脊髓麻醉,可以使手术快速开始。硬膜外导管可以持续延长阻滞时间,便于长时间的手术和术后镇痛管理。优点:①快速起效:可在短暂的时段内迅速产生预期的麻醉效应。②效果确切: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的需求。③产妇保持清醒状态:麻醉药物会作用在局部手术区域与下肢,产妇处于清醒状态,便于在分娩过程中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缺点:①低血压: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需要持续的监控及适当的治疗。②头痛:在少数患者中可能出现。③麻醉效果欠佳:可能部分区域的麻醉不尽如人意。

(2)全身麻醉:在麻醉过程中,医生会使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全麻药物的方式,使产妇暂时失去意识和痛觉。术中医生会采用气管插管技术,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优点:①麻醉诱导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使产妇进入麻醉状态,并开始手术,以最快的速度取出胎儿。②易于调节呼吸,确保产妇的血氧饱和度稳定。③整个手术过程无痛且无意识,不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缺点:①全身麻醉过程是通过静脉给药,此过程中药物可能经由胎盘传递至胎儿,造成胎儿与母亲一样,也会进入麻醉状态,出生后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及缺氧。②全身麻醉时,需进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有效呼吸。特别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在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插管的难度比较大。如果此过程失败,可能导致母体及胎儿的氧合不足,产生严重的安全威胁。③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使用镇静药物后,产妇的内在防护反应可能减弱。如果出现呕吐情况,其呕吐物就有潜在风险被吸入肺部,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

基于以上所述,全身麻醉在产科手术中的风险性相对较高,对母婴安全可能构成威胁。因此除了严重的急性胎儿窘迫,短时间内会危及宝宝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全身麻醉之外,通常首选的麻醉方式是半身麻醉。鼓励产妇不要因为对半身麻醉的恐惧或期望无痛觉手术而倾向于全身麻醉。

尽管有时患者会认为半麻时,人在清醒的情况下会对麻醉的恐惧超过对手术的恐惧,但麻醉医生是从孕妈及宝宝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会优先推荐半身麻醉。虽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但随着目前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副作用目前出现的概率极低。并且,为缓解产妇围术期紧张恐惧的心理,麻醉医师术中可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及使用小剂量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浅睡眠状态,以保证每位患者都能在尽可能舒适安全无痛的环境中接受手术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