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常见的中医急救方法有哪些?
2024-06-07 09:30:20
作者:郁建阳
作者单位: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悠久而丰富的中华医学宝库中,中医急救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宝贵的保障。这些方法,既有口服药物的内在调理,又有刺激穴位的外在刺激,还包括搐鼻通窍、拔火罐等独特疗法。它们不仅能够迅速缓解急症,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体现了中医急救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 口服药物法     口服药物法作为中医急救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药物的内服,达到调理身体、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于人体不同的脏腑经络,从而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口服药物法中,药物的选择是关键。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或成药。这些药物往往具有针对性强、作用温和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痛苦。

同时,口服药物法也强调患者的体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患者体质可能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医生在开具药物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无效的情况。

在实施口服药物法时,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服药。这包括药物的剂量、服药时间、服药方式等。患者应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改服药方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刺激穴位法     刺激穴位法是中医急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充分利用了人体经络穴位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直接作用于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迅速缓解或治疗各种急症。

在实际应用中,刺激穴位法往往通过指压、按摩、针刺等方式进行。其中,指压法以其简便易行而广受欢迎。施术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等指腹部分,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有节奏的按压,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达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的目的。按摩法则更注重于穴位的柔和刺激,通过旋转、揉捏等手法,使穴位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理。

除了这些基本的手法外,刺激穴位法还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应对突发性疼痛时,可以采用重压或强刺激的手法,以迅速缓解疼痛;而在调理慢性病或虚弱体质时,则宜采用轻压或温和刺激的手法,以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搐鼻通窍法     搐鼻通窍法,是中医急救中的一种独特且效果显著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芳香通窍性药物,精心研制成粉末,再轻轻地吹入患者的鼻孔之中。当这些药物作用于鼻腔粘膜时,会迅速引发喷嚏反应,从而使患者得以苏醒或缓解相关症状。

此方法简便易行,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看来,鼻为邪之出入通道之一,通过刺激鼻腔,可以宣通气道,解肌通窍。因此,搐鼻通窍法不仅可用于急救昏厥不醒的患者,还可治疗头痛、鼻塞等其他病症。

历史上,许多医家都对搐鼻通窍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他们发现,不同的药物组合可以针对不同的症状,如皂角、细辛等药物常用于急救昏厥,而瓜蒂、赤小豆等则可用于治疗鼻塞等症状。这些经验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搐鼻通窍法。

在现代医学中,搐鼻通窍法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急救领域,它因其快速、有效的特点而备受推崇。当遇到昏厥、中风等急性病症时,及时采用搐鼻通窍法,往往能够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其他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中常用草药煎剂,如麦冬、丹参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对于心脏病急性发作等紧急情况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推拿按摩法在急救过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手掌按摩腰部或特定穴位,如尺泽、合谷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急性腰扭伤或中风等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急救的独特手段。通过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等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针灸疗法不仅适用于中风急救,还可用于缓解各种急症中的疼痛或不适。

同时,草药外敷法也是中医急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用黄连、黄柏等草药制成外敷药膏,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烧伤等急性伤害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最后,还有一些特殊的急救方法,如隔盐灸、隔姜灸等灸法,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十宣放血等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厚的依据,并在实践中证明对特定急症有良好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