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冬季,谨防新生儿肺炎!
2024-06-18 11:00:05
作者:吴艳青
作者单位: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冬季这个季节,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温馨团聚的时光,但对于新生儿来说,却可能是健康挑战的开始。特别是新生儿肺炎,这一在冬季较为常见的疾病,更是让许多新手父母感到焦虑和不安。

一、新生儿肺炎知多少

新生儿肺炎在新生儿中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中,胎粪吸入性肺炎多发生在足月儿和过期产儿身上。据统计,每100名新生儿中,约有10到25名会出现胎粪污染羊水的现象,而在这些受影响的胎儿中,约5%会进一步发展为胎粪吸入性肺炎。

另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更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与2000年的数据相比,2015年我国因感染肺炎而死亡的新生儿数量已从5万名下降到约8000名,显示出明显的死亡率下降趋势,但它仍然是新生儿死亡的第五大原因。这种肺炎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羊水传播、血行传播、呼吸道传播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二、冬季为何是新生儿肺炎高危期

冬季为何成为新生儿肺炎的高发期呢?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气温变化:冬季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新生儿容易因为受凉而感冒,进而引发肺炎。

空气干燥:冬季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室内环境:冬季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护理不当:冬季衣物厚重,新生儿穿衣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加之新手父母护理经验不足,容易疏忽细节,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三、预防新生儿肺炎的小妙招

面对新生儿肺炎的威胁,预防是关键。以下几个小妙招,帮助新手父母们守护宝宝的健康。

合理穿衣,避免受凉。冬季气温低,但并不意味着要给新生儿穿得越多越好。穿衣过多,宝宝容易出汗,一旦受凉,反而容易感冒。建议根据室内温度和宝宝的体温情况,合理搭配衣物,确保宝宝既不冷也不热。同时,注意宝宝的脚部保暖,可以穿上厚袜子或使用睡袋,防止脚部受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虽然寒冷,但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5~30分钟。同时,为了避免室内过于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呼吸道湿润。

科学喂养,增强抵抗力。母乳喂养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的最佳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能够帮助宝宝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配方奶,但要确保奶源安全、卫生。同时,注意喂养量适中,避免宝宝因吃得过饱而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避免接触病原体。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家长要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病人的接触。如果家人有感冒、咳嗽等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以免传染给宝宝。

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除了母乳喂养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和阳光照射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冬季阳光虽然不如夏季强烈,但适当的户外活动仍有助于宝宝吸收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同时,户外活动还能让宝宝接触到大自然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免疫系统的锻炼。

四、应对新生儿肺炎的小贴士

尽管我们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但新生儿肺炎仍然有可能发生。一旦宝宝出现疑似肺炎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宝宝有肺炎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拖延。在就医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宝宝的保暖工作,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积极配合治疗。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家长要积极配合,按时给宝宝服药、打针等。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

做好家庭护理。在治疗期间,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护理工作,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穿衣、科学喂养等。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尿布等,避免继发感染。

保持心态平和。面对宝宝的病情,家长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于焦虑或恐慌。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宝宝康复,也有助于家庭和谐。

冬季是新生儿肺炎的高发期,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并治疗病情,就能有效保护宝宝的健康。希望广大新手父母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添油加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