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肩钙化性肌腱炎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肩部肌腱的慢性劳损、退行性改变以及钙质代谢异常有关。此外,肩部外伤、过度使用肩部、肩部姿势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在发病机制方面,有研究认为钙质在肌腱中的沉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具体为:钙盐沉积物周边出现血管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同时钙化物可能会渗入附近的关节囊,引起关节囊增厚和化学刺激,导致剧烈的撞击性疼痛。后期,新的血管组织促进成纤维细胞形成胶原,肌腱逐渐愈合,钙化灶逐渐溶解。这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各种类型的肩关节疼痛。产生疼痛的四种原因主要为:第一,沉积的钙物质对组织的化学性刺激;第二,组织水肿造成的关节腔压力增大;第三,肩袖滑囊侧受刺激增厚;第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二、症状与表现
肩钙化性肌腱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疼痛通常在肩部活动时加剧,尤其在举手、外展等动作时更为明显。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肩部僵硬、沉重或不适。在严重的情况下,钙化灶可能破裂进入关节腔,引发急性关节炎,表现为局部发热、红肿和压迫性疼痛。但感染性关节炎会呈现相似的症状,因此需要与其相鉴别。
三、诊断方法与依据
肩钙化性肌腱炎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和肩部活动情况,进行体格检查,了解肩部是否有压痛、肿胀或活动受限等体征。此外,X线、超声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肩钙化性肌腱炎的重要手段。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肩部肌腱中的钙化灶,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其中,X线能够显示钙化影,可用于诊断钙化性肌腱炎及观察钙化灶大小、位置;超声和MRI则能显示软组织异常程度,是排除感染、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的有效方法。
四、治疗策略与选择
肩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等。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等。肩峰下皮质类固醇注射能够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钙盐沉积。但应控制注射剂量和次数,以避免造成肌腱脆性增加甚至断裂。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电疗等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症状。超声引导下穿刺灌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改善症状及缩小钙化沉积物体积有明显优势。在肩关节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指爬墙、钟摆运动等,功能锻炼不仅可保持关节和肌腱的灵活性,还可以优化肩关节力学结构,减少肌腱内撞击,进而缓解肩部疼痛。
对于非手术治疗超过6个月症状仍无明显改善患者或钙化灶较大、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术、肌腱修复术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钙化灶、恢复肌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五、康复与注意事项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锻炼,避免过度运动或不当姿势导致损伤。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不良情绪对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肩钙化性肌腱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预防保健意识,积极保护肩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