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心内科具有一定的常见性,是日常生活中极具威胁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由于冠脉血供突然中断或急剧减少,导致心肌组织出现急性坏死病变,可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生活作息习惯不良等因素,导致急性心梗的患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而发病早期的识别与自救对提升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下面针对急性心梗的识别与自救知识,向大家进行科普。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
在出现以下症状表现时,则应当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
1.疼痛。患者急性发作时,以疼痛为典型症状,主要集中于心前区,表现为压迫、沉重感,同时可能伴随憋闷感,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累及背部、左肩、头部等部位,同时疼痛症状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未出现明显的峰值表现。
2.低血压和休克。急性发病时,由于心肌组织出现坏死病变,导致相应功能受损,造成心脏收缩无力,泵血量明显下降,主动脉血供不足,导致血压水平降低。同时若心梗病变范围较大,则出现休克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3.全身症状。患者还会伴随出现大量出汗、烦躁不安等表现,同时存在发热、心动过速的情况。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自救
1.呼救。患者或身边其他人应当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其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实施对症治疗。现有临床研究显示,发病后的90分钟是救治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通过有效救治,对堵塞冠脉进行疏通,让心肌重新获得血供,有利于患者存活率的提升。
2.休息。在等待救治的时间,现场人员应当尽力对患者情绪予以安抚,叮嘱其维持稳定状态,并且严格制动,避免导致心肌耗氧量加重。
3.吸氧。现场人员应当尽快帮助患者解除衣物束缚,包括衣领、裤腰部位,同时疏散周边人群,避免影响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应尽量给予患者氧气支持。
4.口服药物。急性发作时,服药应当谨慎,通常不建议自行服药,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以常用药物阿司匹林为例,若服药时患者处于血压水平偏高的状态,则可增加脑出血风险。因此,应当严格遵照医嘱执行。
5.心肺复苏。如患者突然陷入意识丧失的状态,或出现濒死样呼吸表现,应当立刻采取心肺复苏急救,就近搜寻AED除颤仪,并为患者正确使用。
6.日常预防。日常生活中,如本身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则应当加强警惕与预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缓慢起床。相关研究显示,清晨是急性心梗发作的主要时段,早上起床时应当避免猛地坐起,并且不可进行过于剧烈的锻炼。②防寒保暖。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心梗的高发时节为每年11月-次年3月,此时气温普遍偏低,因此需加强防寒措施,避免温度过低,造成不良刺激。③避免过度用力。在患者过度用力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发病风险,例如搬动重物、用力排便时,因此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搬动过重物品,并且通过增加纤维素、饮水等方式,避免便秘的发生。④戒除烟酒。现有医学研究表明,吸烟史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而酒精又可增加高血脂、脑溢血等疾病风险,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严格戒除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