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月前,老李在一次锻炼拉伸时出现臀部疼痛,贴了膏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也就没当回事,接下去的一周疼痛开始反复出现,他除了臀部疼痛外,还出现了腰痛,有时疼痛甚至沿着大腿放射至小腿。老李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是治疗后症状并没有如预期中的缓解,老李带着困惑来到我院希望得到明确的诊断,经过医生仔细的体格检查和阅片后,排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最终的诊断是梨状肌综合征。你是否也曾经因为腰杆痛、屁股痛、大腿痛而烦恼不已?走路时、坐下时、甚至睡觉时,那种隐隐的疼痛感总是挥之不去。也许,您正在经历的就是梨状肌综合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疼痛”背后的秘密。
梨状肌:细小但很重要的肌肉
梨状肌位于臀部中层,分布于小骨盆内面,起自2~4骶椎前面的骶前孔外侧,经坐骨大孔入臀,止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它主要参与髋关节外展、外旋过程, 尤其在负重活动期间,它可以减少髋部过度的轴向内旋,以提供最佳的髋关节负荷和定位,维持了骨盆——股骨位置的稳定性,预防髋关节、膝关节损伤。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部,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下降,行于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及股方肌的浅面,臀下动脉及股后皮神经的外侧。
当因外伤、长期劳损、解剖变异等所致梨状肌痉挛、水肿、充血,它的肌间隙会变得狭窄,挤压刺激从中穿出的坐骨神经,造成的臀腿部疼痛、酸胀、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我们称之为梨状肌综合征。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肌肉萎缩,严重影响运动功能。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928年,Yeoman首次描述了骶髂关节周围关节炎版梨状肌纤维化的坐骨神经痛。直到1947年,Robinson提出“梨状肌综合征”一词并描述成神经卡压综合征。该病在文献中还被称作“深臀综合征”、“骨盆出口综合征”或“梨状肌下孔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它的原因多种多样。长期过度行走或跑步,长期保持不良坐姿,如跷二郎腿,桌椅的高度与人体不相符,都可能导致梨状肌过度使用或受到压迫。此外,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或外展,长时间肩负重物、久站、久蹲等也可能引发梨状肌的损伤。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发生变性,纤维挛缩,或是外伤导致梨状肌损伤、出现粘连,都可能引发梨状肌综合征。
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以臀部为主,并可向腰骶部及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射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严重时臀部呈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大小便、咳嗽、打喷嚏时因腹压增加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
目前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除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依靠医生特殊的体格检查外,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近年来,超声检查作为一项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可重复性高的检查方式,随着肌骨超声技术的发展,高低频超声的联合应用在肌肉、肌腱、关节检查中,甚至神经病变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梨状肌综合征辅助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超声显示正常梨状肌纵断面呈斜行带状肌性结构,轮廓清楚,肌外膜纤细平滑,肌纹理清晰,内部肌束平行排列,回声均匀,此断面可见位于后方的坐骨神经处于横断面,为不规则形或圆形高回声,内部点状低回声;横断面梨状肌呈三角形或半圆形,轮廓清楚,肌外膜纤细平滑,内部低回声或间伴点状强回声,此断面上坐骨神经呈纵行束状高回声,边界清楚,走形挺直,内部呈平行排列、不完全连续低回声以及分隔期间强回声带。该病的梨状肌纵断面可见其形态饱满,相比正常梨状肌厚度增加、肌外膜增厚,肌纹理显示模糊,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匀,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强或降低,坐骨神经边界不清,走形稍迂曲,平行排列线性回声连续性中断,内部回声不均匀。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方法包括推拿手法治疗、局部封闭、肌注、理疗、中草药、针灸等。推拿手法治疗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痛苦。药物治疗则主要通过服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来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物理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微创手术治疗,以解除坐骨神经的压迫症状。
小结
超声检查可观察梨状肌的形态结构改变、梨状肌下孔狭窄程度、坐骨神经显示不清或变异等情况,可作为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受压的定性的观察。因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非梨状肌损伤导致的坐骨神经卡压症状,可加以鉴别病因。同时超声可引导梨状肌内注射,进一步治疗。但由于超声本身的对比度、清晰度容易受伪影影响,且考虑到探头对骨骼后组织、深部组织显示不良,超声信号受主观影响较大等原因,必要时也可同时应用高空间分辨率、良好软组织对比度、定位定性准确度高等优势的核磁共振联合诊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梨状肌综合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够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