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5~21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
起病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青少年或成人常 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典型病例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百日咳的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紫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
2.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与百日咳确诊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与首发或者继发病例发病间隔 5~21天)。
确诊病例: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即可确诊:
1.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
2.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
3.PT-IgG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婴幼儿1年内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
鉴别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两病都以咳嗽(夜间明显)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百日咳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而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一般比较剧烈,多为干咳,夜间为重,也可产生脓痰,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至2周、甚至更长。
当发现疑似百日咳感染,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尽早明确诊断,以便进一步治疗。
如何治疗百日咳
该病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还需要辅以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等。
百日咳急性期如何治疗?
婴儿痉咳严重时应住院治疗,有专人守护。
发生室息及时吸痰,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
如发生脑水肿,及时进行脱水治疗,防止脑疝。
百日咳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1.隔离患者。按呼吸道传染病对患者进行隔离,通常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天后,如果没有抗生素治疗,需隔离至发病后21天。
2.饮食起居方面。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当,避免诱发患儿痉咳。鼓励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钙剂。
3.对症处理。咳嗽剧烈时可用镇咳药;痰液黏稠可用室吸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能减少患儿因恐惧、忧虑、烦躁而诱发的痉咳,同时保证睡眠。
百日咳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等。
如何预防百日咳
1.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是重要的预防环节。房间要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干净、温度及湿度适宜,衣物在阳光下曝晒;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必要时可以佩戴口罩;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做到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2.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按时接种疫苗,我国的疫苗政策规定在3、4、5、18月龄共接种4剂次“百白破”三联疫苗(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未接种或不完全接种疫苗是导致儿童感染百日咳的危险因素!
3.对有密切接触百日咳患者的人群应观察至少3周,若有前驱症状应尽早检测,明确病原体,及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出现继发感染和耐药现象。
4.暴露后预防。建议以下人群暴露后预防: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在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暴露后1~2周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与治疗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