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关系着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家庭福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职业健康的重视与关注与日俱增,企业和劳动者都需要掌握更多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知识,比如在化粪池、地窖、井下等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常因通风不良导致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人员进入后易发生伤亡事故的情况,本文就来介绍一下,如何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做好职业卫生防护。
一、什么是有限空间
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人员可以进入作业,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三类。
二、常见事故类型
1.中毒事故。有限空间内存在或积聚的有毒气体,例如硫化氢、一氧化碳、苯和苯系物、氰化氢、磷化氢等,作业人员吸入后会引起化学中毒,甚至死亡。
2.缺氧窒息事故。有限空间内氧含量低于19.5%时,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缺氧窒息事故。易引发缺氧窒息的典型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氩气等。
3.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就会发生燃爆事故。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三、怎样做好科学防护
有限空间作业需突出关键环节管理,做好通风、检测和呼吸防护。
一是企业必须配备有限空间作业监护人。在作业前对通风、检测等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检查。在作业中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联络,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现场。
二是加强作业审批、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根据安全风险大小,明确审批要求。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要设置警示标志,企业需配备符合标准的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机械通风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装备。
三是加强高风险有限空间监督管理。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风险的有限空间,容易造成较大事故发生,各级监管部门要对照重点监管目录,强化精准执法。
四、切记科学施救
在有限空间事故中,致死人员超过50%的为施救人员。大家切忌抱有“就进去看一下,很快出来”等侥幸心理。当事故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时,应及时拨打119和120,依靠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决不允许未经培训、未佩戴个体防护装备的人员强行施救!
第一步:停止作业,立即上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停止作业,作业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
第二步:设立警戒,无关禁入。作业现场负责人根据救援需要设置警戒区域,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第三步:防护到位,科学施救。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第四步:安全隔离,持续通风。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直至救援行动结束。
第五步:保持联络,轮换救援。救援过程中,按照事先明确的联络信号,与外部人员进行有效联络,并保持通讯畅通。救援人员施救时间较长时,应实施轮换救援。
第六步:出现危险,及时撤离。出现可能危及安全的情况时,救援人员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安全条件具备后再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第七步:清理现场,调查评估。救援行动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
结语
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充分的准备工作、严格的作业程序以及有效的应急响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确保作业安全。记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至上。